佛家認為,世人所稱的病,約分三類:一、是生理方面的病,可找專業醫師來解決。二、是冤親債主來擾亂的痛苦,可用和解方式處理。三、是一種業障病,佛也沒辦法幫忙,只有待業障消除。
與冤親債主和解,可透過水懺,又名三昧水懺或慈悲水懺,為唐朝悟達國師首創。
明代永樂帝為重印水懺作序,就說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三昧」是我在學佛前就常用到的詞彙,不過我總是把它當做「奧妙」來用。譬如說某人已懂得其中三昧等,學佛後才知是梵文音譯,翻成中文,一般說法是「正受」,但什麼是正受
?依照解釋,「不受諸受乃為正受」。套用一句中文成語「心無旁鶩」,就是把散亂心收攝回來集中在一個點上。
永樂帝說:「如來廣慈悲之念,啟懺悔之門,積累罪業一旦冰釋,譬諸水也,身之煩而濯之無不清,衣之污而澣之無不潔,器之穢而溉之無不淨。故曰:心者身之神明,所為善則善應,所為惡則惡應,若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其效驗之捷速不爽毫髮。此三昧水懺之作,所以利於人也,其功博哉。」
冤親債主何其多?很難說,像悟達國師已是十世高僧,還免不了有宿報,何況是一般人。世世代代的冤冤相報,舊債未清,新債又到,沒完沒了。水懺就是藉水能滌垢自淨之名,譬喻清除累世積怨。法會總要有莊嚴的儀式:
從「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開始,場景馬上轉變為「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日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
悟達國師認為:所以懺悔者,因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人都會在有意無意間犯下錯誤,或因三業(身口意)而生罪,或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染著,如是乃至十惡(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綜括來說會形成三種情況。一是煩惱。二是業。三是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所以經中視為三障。
欲滅三障者,應當用七種心:一慚愧,二恐怖,三厭離,四發菩提心,五怨親平等,六念報佛恩,七觀罪性空。
所謂觀罪性空,罪無自性,是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也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洗心懺悔。
所以經上說,這個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因此知道這個罪,本是由空而生。
水懺的幅度很大,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為原理原則,中卷懺悔業障,下卷懺悔報障,悟達國師網羅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造了業,受了報,而不自知。豈不悲哀,想起來又有些恐怖。水懺就是告訴大家,洗心懺悔,才能清除宿怨。
總而言之。這是冤親兩利,歿存霑益的盛會。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