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活飲食觀】吃魚的迷思

黃建勳 |2010.10.08
1421觀看次
字級

由於多數研究指出,食用紅肉會罹患癌症,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很多人改吃白肉,特別是魚,以為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凶。然而,吃魚真的有益健康嗎?最近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並非如此。

很多人以為吃魚有益心臟,這主要是起源於二十年前的一項兩年期的短期實驗,該研究發現吃魚能減少心臟病患者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死亡率。很多醫生因此建議大眾多吃魚以維護心臟健康。

然而,最近有學者重新檢視這項研究,並進行後續長期追蹤,經過十五年的研究,結果證實吃魚並不會降低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次數或死亡率。如果針對心臟病高風險的心絞痛患者進行研究,甚至發現吃魚反而大量增加百分之二十的死亡率,吃大家認為更有益建康的深海魚油情況更嚴重,會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的死亡率。至於針對無心臟病史的低風險族群之研究,也發現吃魚並沒有保護的作用。

不僅如此,最新的研究也推翻了過去認為吃魚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的看法,甚至發現每周吃魚超過五次的人,比每月吃魚不到一次的人,糖尿病風險顯著高出百分之二十二。過去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吃魚有助於胎兒發展,最近的研究則證實大量吃魚的婦女,懷孕時嬰兒發展較遲緩,生下的嬰兒體重也明顯較輕。

其實吃魚更容易吃進重金屬及化學毒物。我國環保署的調查發現,吃愈多大型魚類的人,頭髮中的含汞量愈高,常吃魚者的含汞量是不吃魚者的六倍,葷食者是素食者的八倍!

根據美國消費者協會報告:多氯聯苯與戴奧辛是汙染魚類的最主要化學汙染物。多氯聯苯屬於致癌物,戴奧辛號稱「世紀之毒」,兩者都會經由胎盤以及母乳傳輸給胎兒,因此美國環境保護局呼籲懷孕、哺乳的婦女及嬰幼兒,減少食用魚貝類等海產,以避免腎、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造成畸胎、不孕或幼童的生長遲緩。

另外,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質的汙染,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危機。目前世界魚獲量已比最高產量減少百分之九十。若不改善,到了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

拒吃紅肉而改吃白肉,並不能遠離肥胖與癌症,現代醫學也不支持吃白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相反的,植物性食物例如亞麻籽油、橄欖油、堅果和大豆類,富含短鍊奧米茄三脂肪酸,可以轉化成EPA和DHA,能夠大量減少二次心臟病發作,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死亡率,長期而言,更可以有效保護心臟健康。

(本文摘自博雅書屋出版《關鍵飲食》、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