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獎公布化學獎得主名單,三位美國籍化學家共享殊榮。三名化學家之中,一位是日裔的下村修(Shimomura Osamu),一位是華裔的錢永健,還有一位是美國籍的喬非(Martin Chalfie),三人因為發展水母冷光技術、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而得獎。
下村修、錢永健與喬非一九九四年首次在大腸桿菌細胞和線蟲中,開發出綠色螢光蛋白GFP,並開創相關技術的應用與研究
;他們注意到,GFP能在多種不同的細胞中產生作用,也有助益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醫學與病毒學。這種能使水母發出綠光的化學物,能用來追查實驗進行過程中的生物反應,因此成為研究當代生化學的最重要工具,在研究腦神經及癌細胞擴散情況時能發揮重要作用。
錢永健一九五二年出生美國,祖籍為浙江杭州,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他在一九九四年與哥哥錢永佑一起被提名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但雙雙失利。但錢永佑在一九九六年獲選第二十一屆院士。
下村修今年八十歲,是美國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繼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三位日本人在昨天獲得物理學獎後,下村成為第十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
喬非六十一歲,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在追蹤細胞內移動的分子上,他協助發現綠色螢光蛋白質是非常方便的「道具」,有助於追蹤腦神經細胞的發育過程及癌細胞的擴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