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大學陸續開學迎新,不過,因為今年大學最低錄取分僅7.69分,錄取率又高達97.1%,再加上大學文憑氾濫,甚至出現有三成二企業拒用近年才升格為大學或學院學校的畢業生的耳語,都讓這一批沒能擠進第一流學府的新鮮人,內心不太好過。
今天的年輕人正逐步體驗這個多變的社會,他們天生就比較樂觀、覺得自己最重要、自己滿意才是重要美德、對未來抱持高度期待、認為自己上大學後就能賺大錢,問題是,真正的世界並不如他們所期待。
多年來在大專院校授課的經驗,以及與年輕學生們相互磨合中,雖然不敢自居完全了解這一群群來來去去的學生們的種種想法,但是,報章雜誌總愛評論這一代的青年為「草莓族」,認為他們:抗壓性低、受挫性低、個人主義、只重視外表、物質、交友與享樂珥珥
這種粗略的描述,有時我也不免有所贊同,甚至聯想到某些學生的言行,但是,每當我接觸許多表現不俗學生們的「學習態度」,上述種種預設立場,又會被我全盤否定。
這樣的起伏心情,令我深深引為警惕:當我們以「分數」高低,來界定孩子未來人生的成就時,這種價值觀究竟貽害了誰?
尤其當社會愈來愈肯定年輕人的自我表現,大人也開始同意給予青少年獨立彈性的空間、不緊迫盯人、不用刻板的模式來要求生性不同的孩子,甚至約束自己要用道理而非權威讓他們服氣,大人又豈能自毀立場、私心自用,暗中以「分數」、「名校」作為日後升學及進用新人的門檻?
如果成人夠謙虛,應可認同:人人都有天賦,只是「教育」無意間忽略了他們,或還沒有找到對的方式來教育他的說法。有句話說:「人生的成就,是靠所長、而非所短」,因此,大人怎可再以「分數」高低,界定下一代青年廣闊的人生成就!
事實上,我們早已看到:對寫文章完全沒辦法的孩子,處理電腦音響卻一把罩;數學從來考不及格的女孩,芭蕾舞卻跳得出色耀眼;對機械一竅不通的人,對路況分不清東西南北,但語言文字的表達卻是一流珥珥
所以誰敢說:2008年的九月份,以7.69分考取大學的孩子,不可能因永不放棄,而成為未來的環境資源第一線尖兵?年輕的生命充滿各種可能性,一切的一切,操縱在自己手中,我們可不要輕看了這些「分數後段」,但才能並不後段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