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台灣戲劇館,是以歌仔戲為主,傀儡戲、北管與布袋戲為輔的展館,館內可借穿歌仔戲服,或是實地操弄布袋戲,了解台灣戲曲文化。
根據文獻記載,歌仔戲起源於清末民初的蘭陽平原,它以民謠小調為基礎,吸收其他陣頭小戲的音樂、身段、服飾與道具所形成的閩南語歌唱劇,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傳統戲劇。
因宜蘭是歌仔戲的發源地,文建會在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間,在文化局旁籌備「歌仔戲資料館」,後因宜蘭擁有傀儡戲資源,改以歌仔戲為主,傀儡戲為輔,正式定名為台灣戲劇館。
一九九○年,戲劇館開館啟用,之後加入北管音樂與布袋戲的影音、戲偶等資料與道具。
一樓戲劇視聽圖書室,收集上萬本與傳統戲劇有關的書籍、歌仔戲劇本,及一千七百多張歌仔戲及北管音樂的黑膠唱片,供民眾借閱或聆聽。
展館二樓展出近兩百多個布袋戲偶,分別由宜蘭的孝威國小、同樂國小、潘進騰掌中戲團、洪木蘭掌中劇團與五洲掌中劇團提供,供民眾借用戲偶。
值得一提的是,三樓不定時展出各類戲曲人物,今年主角為擁有「宜蘭布馬祖師爺」之稱、曾在一九九二年獲民族藝術薪傳獎傳統雜技類得主林榮春,並展示他一生用來表演的布馬陣道具。
林榮春一九二八年出身宜蘭,今年雖已八十高齡,但表演布馬陣及著名的「打七響」時聲如洪鐘,渾身上下充滿活力。他不只將國術與歌仔戲融入布馬陣技藝,並將彩船與公揹婆等藝陣,納為表演體系中。
三樓今年除進行林榮春特展之外,也提供歌仔戲服,讓民眾借穿拍照,每個月的第二及第四個周末下午三時及四時,各安排一場歌仔戲表演。
為傳承歌仔戲文化,台灣戲劇館每年舉辦成人與青少年的歌仔戲班、初階與進階的戲曲音樂班,並舉行成果公演,推動薪傳,讓民眾深入了解台灣傳統戲劇藝術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