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非一蹴可幾

鄭石岩 |2008.09.13
1811觀看次
字級



人的身心成長是整體的,也是多元的,須假以時日,有足夠的歷練和學習,才能展現健康、品格與才華。

學習一門專業,是有次第的,要經過一番磨練,打好基礎,必須在實務與研究中,長期下功夫,才有卓越的成就。經營事業也一樣,需要長期努力,累積經驗,研究發展,才能一展鴻圖。心理學家布魯姆(B. Bloom)研究發現,一個人要在某一個行業或學術領域,有傑出的成就或貢獻,平均要經過十七年的努力。

生活在這個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生產技術日新月異,產品不斷翻新,要想生活和工作調適得好,就得平常用功,長期努力,而非僥倖速成。

佛陀說過一個故事:從前有位國王,生了個鍾愛的女兒,希望她立刻長大。於是叫來醫生,問他有沒有藥,可以讓女兒吃了立刻長大。醫生說,「良藥是有的,但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採,並請國王答應一個條件:採藥期間,您不能去看公主,等我回來給她藥吃,您才可以見她。」國王答應之後,醫生也遠行去採藥。事隔十二年,醫生採得了藥給公主服用,帶領公主去見國王。國王見公主果然長大成人,非常高興地讚美這位醫生,並賞賜給他很多財寶。許多人都笑國王無知,竟然不懂得算算公主的年齡,畢竟成長是日積月累得來的,不是服藥頃刻出現的。

聰明的現代人,可能會說:我才不會像國王那樣笨哪!實際不然,我們仍然經常陷入急就章的錯誤。比如說,孩子在國小入學之前,應有足夠的肢體活動,歌唱舞蹈、語言交談、視聽等感官的練習,漸漸構築大腦神經網絡的發展。誠如費爾頓‧伊爾斯(Felton Earls)所說:「到四歲左右,基本上已建構出一個日後改變可能性不多的腦。」

但是如今大部分的人,仍然忽略這項科學研究的事實。一味相信孩子的學業和認知能力,可以靠補習這服「靈藥」得來,正像國王相信醫生,可以開出即刻成長的藥方一樣,那是很不明智的想法。

我長期研究觀察,發現許多孩子,在學齡前大腦功能發展不足,到了小學和中學階段,又缺乏在做中學習和適當的思考啟發,以致基本知識和體驗不足,長大時想要有所作為,總有欲振乏力之憾。我相信成長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持續努力的結果。

(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