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印度電影的印象,就是演到一半竟然開始跳起舞來「拖戲」!但《寶萊塢生死戀》中的樂舞,實際上卻漂亮而細膩地刻畫出劇中角色。就像女主角帕蘿等待男主角德阜達的舞蹈,讓人深刻體會一段震憾人心的歌舞,真的比話語更能演繹渴望、悸動。
和芭蕾與佛朗明哥舞很相似,印度舞同樣運用大量迴旋動作,但不同於前者端莊而典雅、後者熱情與奔放,印度舞不可思議的靈動,那是打動人心的俏麗。在帕蘿與第二女主角嬋佐慕姬合舞中,曼妙的身段與手勢抓緊每個節奏,不但是應接無暇的美,在二位女主角臉上,短短七分鐘還能感受到宣洩而出的俏皮、驕傲、感謝、分享與感動;看得更仔細,連舞群臉龐也能發現極喜!
華麗的運鏡展現加倍浪漫,也在片尾掀起高潮。嫁作人婦的帕蘿得知莊園門前瀕死者竟是德阜達,她崩潰而出穿越高廣迴廊,僅管丈夫嘶喊,眾人阻止,已挽不了白色沙麗飄盪至門前。撞倒紅色顏料,鮮紅腳印映照德阜達臥倒的紅葉;而他模糊眼底,熟悉身影與兒時記憶交疊,瞬間,已變成最漫長的等待。但大門掩上,吹熄不滅的油燈,讓嚥下的最後一口氣化為純真的幻滅。
華麗所伴隨而來的缺點,就是劇情也灑起狗血。雖不像「霹靂火」單是為衝突而衝突,看得出它試圖在不同社會地位的對話以及愛情悲劇中,反映印度數千年來難以憾動的階級歧視。但可惜,骨子裡仍是部商業愛情片,場景愈美輪美奐,就愈是與恒河邊印度底層完全疏離的想像;劇情雖質疑保守價值,但對現實的控訴只限愛情,撐不起大格局。
把簡單劇情繁瑣鋪陳,結果也變成誇張而空洞的反諷。就像本片讓主角德阜達過度沉溺在悲傷以凸顯「絕望」,卻差點將主角描繪成「懦夫」。懦弱與絕望只在一線之隔,尤其當主角看起來很像路邊「外勞」,過份操弄悲情,下場就是營造出一個讓人生膩的角色。
即便如此,本片仍值得推薦,它雖被稱為「印度的紅磨坊」,但對筆者而言,那富麗堂皇的歌舞是連紅磨坊都黯然失色的極美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