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人走路跌倒,怪地面不平;喝湯燙到,怪湯太燙…精神科醫師說,這種習於怪罪他人的人,屬「外歸因」人格特質,遇到壓力容易憤怒、遷怒、不安全感,平時應加強培養正面情緒,並透過與朋友聊天等方式紓解情緒。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有「外歸因」人格的人,遇到壓力時容易不快樂、憤怒,甚至會有被迫害感,而人格是自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
如果從小就相信別人不管怎麼做都是為了自己好,就易養成「內歸因」人格特質,就算自己的壓力是別人過錯導致,也會說服自己「他是為我好才會犯錯,都是我不好」,這樣的人就容易有憂鬱傾向。
因此,不管是外歸因、內歸因及其他人格特質,楊聰財說,都應該學習控制情緒,因為太多憤怒、憂鬱、不快樂等負面情緒,都容易傷害腦部。
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培養正面情緒,多想快樂的事、多讓自己笑,尤其是具外歸因、內歸因等人格特質的人,更應透過與朋友聊天等方式適時紓解壓力,培養正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