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股市大漲時,或兩岸貿易發展過熱時,就會常聽到「鐘擺理論」這個名詞。「鐘擺理論」已被廣泛用以解釋物理學現象、經濟市場的競爭,或股市場的變化,甚至是兩岸關係。
「鐘擺理論」的意思是指,重力會使鐘擺的擺盪幅度在剛開始時最大,然後愈縮愈小,終至靜止。不過靜止的同時,如果有另一次重力介入,會出現另一次擺盪。
最常應用「鐘擺理論」的是選舉行為,理論上,兩黨競爭會讓選舉落敗的政黨,在下次選舉選舉前更加努力,以吸引較多選民支持。
在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文獻中,拉丁美洲國家政治體制的演變,已出現一種鐘擺現象,即每隔約二十年左右,會出現一次在民主制度和威權體制之間的擺動;民主體制下若經濟發展不順利、社會不穩定,會導致威權體制的出現,而威權體制面臨西方國家的壓力,結果可能又讓路給民主體制。
在經濟市場的競爭案例中,也常出現「鐘擺理論」的效應。在競爭市場中,取得支配權的產品必然會出現制衡的競爭者,並奪取支配權,形成鐘擺結果。
「鐘擺理論」是一種解釋性的理論,而非預測性理論,也就是說鐘擺效應是用來解釋結果,說明市場參與者自然產生的一種制衡力道,而不是預測一定會出現這樣結果。
這個理論架構也告訴我們,對目前有利於己的結果,不必過度盲目樂觀,對於未來的衝擊也不用太悲觀,因凡事「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