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變成了「地圖」?

陳珮潔 |2008.08.17
2397觀看次
字級

◎陳珮潔

睡一覺醒來,舌頭邊緣或上面突然多了許多血絲,或出現類似地圖的不規則紋路,紋路中間的分界線則顏色較紅,接著「地圖」逐漸擴大然後漸漸消失,一段日子後,這種情況又反覆出現。大多數的時候,這種紅線不癢不痛,但有時候,喝水吃東西時卻會很痛。

去看西醫,只能症狀改善,根本無法斷根;看中醫,則說這是體質燥熱引起的毛病,一切靠平日保養,似乎吃藥也不見得見效,想預防也不知從何著手。

沒錯,這種症狀,就是中西醫統稱的「地圖舌」。

典型的「地圖舌」,舌頭上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曲線紋路及斑塊。因為斑塊形狀及分界紋路不規則,看起來像地圖,所以稱之為「地圖舌」。地圖舌患者大多沒有自覺症狀,不過有時紅色紋路的舌面可能會比較敏感,所以在吃一些太酸、太辣的食物時可能會有點不適。

自行開業的家醫科張文華醫師說,地圖舌並不少見,男女老幼皆可能發生。「地圖舌」產生的原因不明,最常出現在胃腸道慢性疾病、月經周期間、貧血、或精神情緒不穩定的人身上,或過度勞累、受到病源感染的人身上,某些患者則有明顯的遺傳現象。

所以真要歸因起來,「地圖舌」算是一種體質因素導致的現象,也可能是一種壓力反應的現象,所以當壓力過大或感冒及腸胃不適的人,常伴隨出現地圖舌。

「地圖舌」與免疫力、細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癌症等細菌或病毒都沒有相關性,不需作任何治療,對人體也沒有傷害,就算不積極治療,隔幾天它也會自然痊癒,只是從症狀產生到結束,過程中會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罷了。

地圖舌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伴隨著感冒出現。當發生感冒時,地圖舌容易變得比較明顯。地圖舌的紅斑區域,有時會改變形狀或移動位置,所以又叫作游走性舌炎。如果注意看紅斑塊病變區的話,會發現舌面上原有的絲狀乳突不見了。

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宋文舉也指出,細心的父母如果發現六個月大以上寶寶,間歇性哭鬧、夜不安眠、吃奶時會吐出奶嘴或乳頭,不妨仔細檢查一下寶寶的舌頭,或許會發現其上出現一些奇怪的斑紋,似天上的雲朵般,大小及形狀皆不同,有紅有白相互交雜著,這便是「地圖舌」。

宋文舉說,人體舌頭表面上,有許多細小的纖毛(味蕾),正常時其排列整齊有如毛毯一樣平滑。當舌頭表面某一區因不明的原因,纖毛被破壞而消失了,就呈露出基底的紅色黏膜,而在其四周的纖毛會增厚,圖形周圍相對較高突,顏色較為淺白,就是地圖舌了。

地圖舌最麻煩之處是,每一個病變區都會自然的痊癒,但同時在其他附近又有新的病變繼續在發生,如此周而復始,舌上的圖形也不斷改變。由於地圖舌可能與精神心理壓力、過敏、口腔內狀況等有關,所以整個過程約可達數月之久,不需要任何的治療亦會自然恢復。不過臨床上,也曾見過反覆發作而數年不癒的個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