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肺癌長年為國人癌症死因第1,因此成為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3分之1」的重要關鍵。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的「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日前舉行高峰論壇,提出「肺癌防治三箭策略」─擴大篩檢、AI精準診斷分級、完善早期治療布局,期盼以台灣經驗打造國際防治標竿。
國健署自2022年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鎖定家族史與重度吸菸族群,累計已有逾22萬人次受檢,早期肺癌超過8成。今年篩檢政策更放寬,家族史者提前5歲、吸菸族群則調整為累積吸菸量達20包/年以上(例如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半包持續40年)即可納入公費篩檢,目標2030年達55萬人次。
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台灣超過6成肺癌患者「不吸菸」,不少人也無家族史。他提醒,政府須持續擴大篩檢,並結合健康存摺提醒、導入高風險地區LDCT巡迴服務,以降低晚期確診。
楊泮池指出,AI工具已可預測6年罹癌風險,從首張影像即協助醫師進行結節分析、風險分級與追蹤間隔規畫,提升醫療量能的使用效率。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附設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提醒,不同AI系統判讀仍可能有差異,因此「人機協作」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