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高法院5日將針對川普政府對等關稅進行言詞辯論,若最終推翻川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徵稅正當性,聯邦政府恐須退還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885億元)關稅收入,並喪失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財政收益。
《國會山報》3日報導,關鍵在於川普能否以「緊急權限」為由對外課稅;而50年前的上訴判例可能成為關鍵依據。若原告小型企業主張被大法官駁回,仍可啟動「B計畫」。
美國歷史大部分由國會主導關稅,但在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災難後果後,國會將部分談判權限授予總統,用以簽訂雙邊貿易,國會可在有限範圍內授權總統調整關稅。
川普政府則幾近突破限制,主張總統依據1977年《IEEPA》,有權在他認定的國家緊急狀況下,對任何國家、以任何稅率徵收關稅。
提告的小型企業主張,立法時未預期「管制」會被解釋為「課徵關稅」,因此川普政府依此行使關稅權逾越法律授權。下級法院先前裁定川普政府敗訴,現由最高法院受理上訴。
川普:若敗訴 恐引發經濟災難
大法官的判斷,可能取決於前總統尼克森時代1項50年前的上訴判例。1971年8月,尼克森依據《IEEPA》前身《對敵貿易法》徵收臨時10%關稅,遭日本進口商Yoshida International提告。法院最終認定該措施在特定情況下合法,但同時強調總統並未擁有無限制的關稅權,仍須受國會授權與法律程序約束。
即使《IEEPA》被視為允許課徵關稅,總統也僅能在「非常且異常威脅」的國家緊急狀態下行使此權。川普以芬太尼流入與長期貿易逆差為由,宣布緊急狀態並徵收關稅,但原告認為,兩者皆不構成真正緊急情況,尤其貿易逆差屬長期問題。川普政府則辯稱逆差已危及國安,並主張法院無權質疑總統對緊急狀態的判定。
川普政府警告若敗訴恐引發經濟災難,川普則多次宣稱,這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他原本考慮親自去最高法院聽辯論,但最後改變主意,稱不希望自己的出席轉移焦點。根據法院歷史資料,如果他真的去了,會是美國史上第一位親自出席最高法院辯論的現任總統。
即使川普不在現場,這場審理仍被視為他與保守派主導的最高法院之間的一場重大對決,目前9位大法官中有6位是保守派、其中3位由川普本人任命。
若川普勝 總統皆可當關稅大王
《華爾街日報》3日以「關稅大王與最高法院」為題發表社論指出,這起案件不僅關乎關稅政策,更是對美國憲政體制的考驗。若最高法院支持川普的主張,未來任何總統都可能以「國家緊急狀態」為名,繞過國會自行課稅,形同奪取國會的財政權。社論認為,真正的危險並非法院推翻川普的關稅,而是若法院允許行政權無限擴張,讓每一位總統都能成為新的「關稅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