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馬英九總統與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到台北縣視察新莊市塔寮坑溪治水工程,負責簡報的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以其水利工程的專業背景,直言目前傳統採行的治水作法無法解決淹水問題,主張應改採總合治水概念,如雲嘉南地層下陷地區,首務應是停止抽取地下水,治水的預算與其用來蓋堤防,不如用來輔導養殖等產業的農漁民轉業。
李鴻源向馬、劉簡報北縣治水方式時表示,傳統治水邏輯是蓋水門、堤防、抽水站,但根本無法解決水患問題,治水必須跨領域,不能全丟給經濟部水利署,應由閣揆或副閣揆站第一線協調整合各部門,才能奏效。
他表示,塔寮坑溪就是傳統治水邏輯的錯誤示範,塔寮坑溪抽水站每秒可以抽取100噸的水,至今工程已花掉80餘億元,未來還要再花20幾億元,但由於塔寮坑溪的上游在桃園,而桃園台地大肆開發後,一遇大雨,塔寮坑溪每秒進水量達250公噸,抽水站根本無法因應。
李鴻源說,總合治水的例子如新莊中港大排與二重疏洪道的大台北都會公園,透過生態工法、人工濕地及礫間處理等方式,將水淨化形成景觀用水或生態用水,不但改變整個景觀及生態,周遭的社區及學校也因此受益,治水其實可以以非工程方式達成目的。
解決塔寮坑溪水患問題,李鴻源建議在桃園設置滯洪池,由於涉及跨縣市協調,劉兆玄當場承諾政院將會介入,並會指定政務委員幫忙跨縣市協調。劉兆玄並要求水利署參考北縣治水經驗,就現行治水計畫,在2周內提出檢討。
李鴻源並指出,雲嘉南地區地層每年下陷10公分,做堤防、抽水站都沒有用,工程做了可能只用3、5年後就陷到海平面以下,但停止超抽地下水後,漁塭本身就變成滯洪池;而地層不再下陷後,許多地方就可能變成濕地或生態公園,可以形成鄉間旅遊的景點,整體風貌都會改變,而旅遊等的產業就會應運而生。
馬英九與劉兆玄下午又趕到屏東縣,了解東港溪治水工程和林邊溪流域總合治水,指示集中人力和經費,縮短治水期程,在他這一任內做出治水效果。陪同南下的李鴻源建議,找台糖土地做蓄洪池,可減少徵收土地經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