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三月才被正式命名為台灣特有種的「魚池琴蛙」,全台野外數量不到七百隻,是全世界最瀕危的蛙種之一。農業部和台北市立動物園啟動復育計畫,透過打造量身訂製的「配對產房」,模擬原生棲地生態環境,已人工繁殖超過一千四百隻,超越野外族群數量,並完成兩次野放任務,成功建立域外備援族群。
過去台灣豎琴蛙一直被認為與日本琉球群島的物種相同。近期在台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無論在遺傳、形態或鳴叫聲上,台灣的族群均有顯著差異,在今年三月發表為台灣特有蛙種「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
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指出,「魚池琴蛙」正名後,隨即成為國家級極度瀕危物種,其野外族群數量只有三百至七百隻,僅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的蓮華池與日月潭兩處。
為搶救此一珍貴物種,生多所在原棲地進行監測與域內保育工作,搶救在野外可能因乾旱而死亡的卵與蝌蚪,從前年起,開始分批送往北市動物園兩棲爬蟲館展開域外復育繁殖計畫。從前年五月開始配對繁殖,兩年來成功上岸的魚池琴蛙寶寶已超過一千四百隻。
不過,野放後初步監測發現,這群幼蛙返家後卻「靜悄悄」,鳴叫聲微弱。專家研判,因圈養與野外環境差異大,族群仍須一段適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