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銀行上周召開第3季理監事會,決議維持現行的房市管控措施。據了解,央行在會前盤點房貸資金狀況,認為「銀行資金水位尚足、不會斷炊」,不過,金融圈人士指出,這個結論僅針對預售屋分戶貸款需求,並不代表所有購屋族都能輕鬆取得貸款;即使是建商分戶貸款,第2、第3戶購屋者仍受貸款成數限制,若收入條件不足,銀行核貸時也可能打折。即使資金水位充裕,仍有部分民眾可能面臨「貸不到足額」的壓力。
據央行內部統計,今年下半年全台預售屋成交總額約6789億元,若以一般貸款成數約7成推算,貸款需求約為4752億元。
為確認金融體系承擔能力,央行理監事會前特別調查今年7月底購屋貸款餘額最大的前15家本國銀行。結果顯示,這15家銀行合計可承作規模約4757億元,還比估算需求多出約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銀行占全體購屋貸款的比重高達85%,因此央行認為結果具有高度代表性。
預售屋買家 壓力最大
央行認為,即便還有其他首購或新青安、都更危老等案件有資金需求,還有這15家以外的銀行、基層金融機構或壽險公司可承作房貸,資金水位足以支應市場所需,外界不必擔心出現「貸不到款」問題。
銀行主管表示,央行及銀行自主管理下,壓力最大的就是買預售屋民眾,擔心幾年前下單的案子,現在交屋貸款貸不到,或成數比原本預期低。央行這時透過大規模調查,一方面是對整體房貸市場的測試,另一方面則是後續政策的參考。
該主管解釋,如果央行確認資金仍足夠,但預售屋買家卻貸不到款,主管機關就有必要介入,確認問題出在哪。
然而,銀行在審核分戶貸款時,如果是第2戶或第3戶,甚至條件略差的案件,仍可能被銀行排到比較後面的順位給予較差的貸款條件。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理監事會會後記者會指出,公股行庫因政策性貸款承作量大,水位相對緊張;反觀部分民營銀行仍有承作餘裕。央行後續將持續督導,鼓勵民營銀行放貸,以確保資金配置更為順暢。
金融圈人士說,央行這次以「需求vs.供給」的方式,清楚對比出全年分戶貸款資金狀況,等於直接替市場掛保證。藉由實際數字與銀行回饋,展現信心喊話,但實際上資金不足的疑慮,仍會出現在不同個案上。
貸款卡關 3管道突破
政府近期釋出鬆綁房市管控的訊號,新青安貸款排除在《銀行法》第72之2條放款限制之外,中央銀行與金管會也在資金調度上展現彈性。仍有許多購屋族反映申貸不易,銀行主管建議,想突破卡關,可從政策型銀行、在地中小銀行,以及壽險公司房貸等3方向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