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農村缺工嚴重,政府致力推動智慧農業,農業部農業改良場推出省工機械,降低人事成本95%,也有農民受縣府輔導使用AI農業檢測器,提升作物產量;但智慧農業仍未普及,除了設備昂貴,農民嘆無力解讀龐大數據,AI技術難應用。
花蓮西瓜、茶葉、白頭韭菜與文旦仰賴人力採收,吉安鄉農會向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出省工機械需求,開發一系列「白頭韭菜省工機械」,作畦機單人操作機械即可,較人工效率提高20倍,可減少人事成本支出達95%以上。
吉安鄉農友廖中豪也在縣府與清華大學輔導下,在溫網室裝設AI農業檢測器,可即時監測土壤溫度、濕度與pH值,每15分鐘將數據上傳雲端,可手機即時查看,更精準灌溉與施肥決策。
花蓮玉溪農會總幹事蔡宗翰說,有政府補助農友使用意願才會高,成本還是大家考量點,加上花蓮偏鄉交通運輸成本高,許多老農不願意嘗試智慧農業,缺工問題仍難解。縣農會總幹事吳昆儒指出,許多農友沒經費買智慧農業設備,他說:「先把銷售平台建立好,才能再來談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