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小朋友學的注音符號,有些發音雖相近,但仍有差異。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盧郁安最新研究發現,台灣中文中的「ㄣ」與「ㄥ」正在逐漸合併。
「ㄣ」屬於舌尖音,「ㄥ」則是舌根音。盧郁安與台大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分析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ㄣ」與「ㄥ」發音差異。研究顯示,在發「音」、「英」、「深」、「生」等字時的舌頭位置,即使特別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位差異仍不顯著。
盧郁安指出,雖然舌位差異減少,但聲音中仍藏有線索,前母音會影響鼻化程度,例如念「英」比念「音」更帶鼻音,「愈來愈多台灣民眾可能不再依靠舌位,而是透過鼻化程度分辨ㄣ與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