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瓊慈
過去在花蓮筆硯相親五年的同學,如今都已來到退休的年紀,每年,大家都非常期待同學會的來臨,好友們見面、吃飯、聊聊天,在風景好的地方散步、健行,心情相當愉悅。
朋友因為志趣相投,建立感情,能有機會互相扶助,不管工作休閒,有伴可以一起努力,是除了親人之外,最令人稱羨的關係。
年輕時,各自在家庭、事業中拚搏,也結交了許多不同的朋友,有些是工作夥伴,有些是旅遊夥伴,有些是讀書會,有些是宗教的心靈夥伴。如今,孩子長大了,進入空巢期的我們,有的失去另一半,如今單身一人,也有人身體欠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步調,再回頭看看過去的老朋友,有時間相聚,互相探視,一起談天論地,重新連結起關懷之網,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現代社群聯繫方便,卻也落入浮泛的問安模式,看似日日聯繫,卻無法帶動內心珍貴的情感交流。天邊的彩虹,美麗卻摸不著;腳下的玫瑰,有刺卻日日可以聞香。畢竟人有身體五感,活在現實的情境,我們需要吃喝玩樂,需要面對面的實體交流,朋友若是在千里之外,久了也就失去了日常的交流。
多久沒有跟老朋友見面了?經歷了疫情的人際隔離,現在是否更珍惜有用之身,走出去關懷老朋友,多多跟老朋友相聚,相約爬山旅行,喝茶聊天。
我常閱讀李偉文的文章,他推廣老友退休後一起共居的理念,他在書中說:「花最多心思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一群可以一起老去的好朋友。」「不是有句話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嗎?如果能直接和好朋友成為鄰居或室友,一起吃飯、一起生活,這不是很幸福的事嗎?」所以他在台南找了一塊地,和幾個好朋友一起蓋了房子要一起養老,這真是羨煞了許多人。因為好朋友相聚已是珍貴,還能一起共老,真是太有福報了。
老朋友,我想念大家了,找個時間大家聚一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