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民眾想買房,卻借不到房貸,房市甚至出現預售屋解約潮。中央銀行去年第三季上路的「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讓銀行緊縮房貸,據透露,央行內部已著手評估,年底之前總量管制政策仍維持不動,但會檢視放款計算上,是否有微幅調整的空間。
據了解,其中一個可能的作法,會是央行採取彈性調整機制,定一個限期,例如在某一日期前「已簽約並完成對保」的房貸案,即使日後撥款,也不計入央行總量管制範圍之內。
另一個方式,則是把符合都更危老的放款,比照《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方式,排除在不動產放款計算範圍。央行可能會在九月理監事會議上,討論總量管制政策鬆綁的可行性。
金融圈人士指出,房貸攸關民眾居住權益,因此,央行在總量管制上,對房貸業務較有鬆綁空間,在央行不願看到總量管制出現破口的前提之下,其他情況較難有鬆綁的可能性。
至於建商,只得自求多福。金融圈人士指出,大型建商的口袋仍很深,因此不少建案才會出現銷量連三成都不到,但建商硬撐著不降價;至於小建商,雖然財務壓力很大,但央行不太可能為了小建商而另外開一道門。
新青安貸款掀起小資族購屋熱,但政府去年八月限貸令上路後,預售屋主今年起申辦貸款時,因貸款額度不足,掀起解約潮。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七大都會區預售屋解約量近千件,年增率近六成,主要集中在桃園市、台中市與台南市。
新青安加上限貸令,加劇房市亂象,預售屋首購族因貸款額度不足「斷頭」,除了解約,還得負擔違約金。不動產法律專家、消基會委員靳邦忠呼籲,應修法鬆綁部分非投機性讓渡限制,讓消費者得以解圍,也避免建商賺違約金,還能高價再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