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心耘
記載在《孔子家語》的另一段故事,可以看見孔子不變的嚮往。
孔子帶著弟子到農山遊賞,遊目騁懷之際,忍不住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接著就要弟子言說個人的抱負。
子路照樣搶得第一:率軍在戰場上斬將搴旗,開疆拓土。孔子點頭稱讚他有「勇」。子貢的描摹頗似縱橫家:憑藉外交辭令折衝樽俎,化干戈為玉帛。孔子誇獎子貢能「辯」。最後問到始終緘默的顏回,這個在孔門中才德俱為第一的弟子,難道就沒有理想藍圖嗎?
顏回緩緩說道:兩位同學在軍事與外交各擅勝場,他無權置喙。倒是很希望有機會輔佐明君聖主,以人倫教化百姓,再以禮樂提昇精神文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際爭戰不再,戰役所需的牛馬可以回歸原鄉,殺人的兵器改鑄生產的農器。從此既不需要城池護衛,男丁也不須上戰場廝殺,百姓再無生離死別之苦。這個和平的大夢若能實現,子路的英勇再無用武之地,子貢的辯才也無處施展。
這番描述,換來孔子有「德」的讚歎。
「請問夫子最愛哪個?」這是子路的提問。
孔子選擇顏回。
弄清天下有道的和平世界才是孔子最終的追尋,回頭拜讀《論語‧公冶長》另一段記事便無懸念。
這回,陪在孔子身邊的是顏回與子路。夫子邀請兩名弟子言志之後,做學生的反問老師,孔子的回答極其平常:「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眾生各得其所而已。
「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張愛玲寫在婚書的美好祈願,看似卑微,卻是烽火連天的歲月中遙不可及的想望。
曾長期奔走中土大地,因此席不暇煖的孔子,汲汲出世為的什麼?正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歲月靜好,才是孔子一生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