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肺癌成為新國病,許多人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日前於「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台北場致詞時表示,以往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約3至4成受檢者找到結節,近12年AI提高篩檢靈敏度,找到結節比率達5成,等於兩個人接受檢查,就有一人「疑似」罹患肺癌,比率相當高。
因比率偏高,不少民眾看到報告時當場愣住,積極尋求第二意見,但醫師們給了不同建議,令人茫然、擔心害怕。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指出,旅居美國的45歲陳先生是典型個案:在美國受檢,發現肺部有顆1.1公分結節,先至當地A醫院掛號,醫師研判為良性,建議觀察追蹤。他另至B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師看完影片,也認為不用開刀。
「為了化解心中疑慮,陳先生返台從中山北路看起,看到中山南路,再轉至信義區。」蔡俊明說,此個案返國後,前後至4家大型醫院就醫,掛了5位胸腔專科醫師門診,前面4人看法分歧,兩人建議立即開刀,另兩人認為先觀察3個月,看看結節是否變大。
肺結節處理規範 須綜合評估
蔡俊明為陳先生返台後的第5個「第二意見」醫師,他說,看到最新影像報告時,那顆1公分的結節居然不見了,當然也不用在「開刀」、「觀察追蹤」上糾結。
蔡俊明憂心地說,LDCT成為肺癌篩檢的標準工具後,類似過度診斷,不需開刀,卻被安排手術的案例愈來愈多,甚至被公衛學者以「人禍」、「醫療公害」等形容詞比喻此亂象。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自2022年7月1日起已經正式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累積共有15萬8937人接受檢查,找出1957名確診肺癌的個案。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提醒,肺結節並不等於肺癌,應該謹慎評估,避免「過度醫療」行為,以免造成健保資源浪費、傷及病患健康。
陳育民指出,肺結節處理規範為綜合評估其形狀、大小、質地密度,以及患者的風險因素等,一般來說,小於0.6公分的結節需定期追蹤,大於0.6、1公分以下者,每6個月追蹤一次;大於1公分者,建議手術切除及病理檢查。衛福部制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檢查發現異常,應轉介胸腔專科醫師評估,由醫師依照風險高低,安排適當的追蹤頻率。
5成切除手術 恐是花錢受罪
蔡俊明保守估計,國內超過5成肺結節切除手術可能屬於過度診斷下的產物,不少民眾「花錢受罪、白白做了手術」,術後還可能導致呼吸功能受損、慢性胸痛等後遺症。強烈建議,健保署嚴格把關,要求執行手術的醫師回報「切片結果」,如良性率偏高,就應給予提醒,不要讓肺結節切除手術成為醫院營利項目的一部分。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人10大癌症死因,肺癌已連續21年排名第一,國健署於2022年起,針對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族群,將LDCT納入肺癌常規篩檢。但部分醫界人士表示,隨著篩檢人數增加,疑似切除肺部結節、腫瘤的不當手術也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