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教育部統計,二十二歲至二十九歲是教師甄試錄取的黃金期,之後隨著年紀愈大,錄取率愈低,但每年仍有近萬名四十歲以上的「大齡教師」在全台奔波考試爭取正式教職,儘管教學經驗豐富,卻往往在筆試階段就被淘汰,讓代理師忍不住感嘆教甄筆試成築起高牆。
苗栗縣開礦國小教師黃品哲則認為,「一國多制」,各縣市考試日期重疊、考科、評分標準各異,讓代理教師年年陷入「考季焦慮」,建議比照高普考改革,初試統一命題與日期,複試則由地方辦理,兼顧公平與選才彈性。
根據教育部統計,中小學教師甄試的報考年齡層橫跨二十二歲至六十歲以上,其中以「二十二歲至二十九歲」錄取率約二成最高;其次為「三十歲至三十四歲」的一成五,三十五歲之後,錄取率則明顯下滑至約一成。
一名歷經南北奔波、花費八年才考取正式教職的國中教師指出,從大學畢業到三十五歲之間,是投入教師甄試的黃金期。年紀愈大,即便累積豐富教學經驗,也可能在筆試階段就遭到淘汰,若無超強意志與信念,很難撐過這場消耗戰。
擁有十八年教學年資的台北市新和國小代理教師張亭婕,以創新的遊戲化教學深受學生喜愛,多次獲媒體報導肯定。為爭取正式教職,她年年報考教師甄試,今年再度報考,依舊在第一關筆試止步。
「教甄早已變成在考老師會不會考試,而不是考老師會不會教書。」張亭婕無奈表示,僵化的評量機制難以真正篩選出具備班級經營能力與教學熱忱的優質教師。
為降低教甄撞期影響考生權益,教育部今年召開兩次協調會,除中區策略聯盟縣市須同步初試外,其餘縣市錯開時程、分散至六個時段辦理。教育部表示,教甄屬地方權責,難以統一命題,但未來將持續協調,協助地方妥善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