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Google、Meta等跨國平台無償使用新聞並壟斷數位廣告,衝擊台灣新聞產業的生存發展,但政府針對媒體議價立法卻遲未有具體作為,傳播學者、業者也說出重話,強調若政府持續放任不公平狀態,也沒有任何作為,就是與新聞傳播學者、新聞業為敵。
學界組成的「新聞議價與基金立法行動小組」昨舉行記者會,呼籲朝野放下對立與私利,通過「新聞議價+基金」立法,而日前發起的連署,也有約1500人連署,包括傳播系所的老師、學生,及媒體工作者等。
根據統計,2012至2023年,台灣數位廣告從116億元增加到610億元,傳統媒體廣告則從425億元重挫到210億元,媒體收入驟降。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表示,跨國平台長期免費挪用新聞內容,卻拿走數位廣告的7成收益,新聞媒體被迫以拿標案、接業配為生,這是產業系統性的危機,希望政府能立法救新聞業,提升專業、勞動條件。
電視學會祕書長、中視副總經理邱智鑫表示,媒體同業都自嘲是媒體「慘」業,大型數位平台無償使用本土媒體產製內容,讓新聞生態嚴重失衡,這是結構性問題,立法機關應正視,也應建立強制、透明、公平的議價制度,而新聞永續基金也是必要配套措施。
數發部日前表示支持「新聞有價」理念,但也表示立法恐引發美國關稅報復。學者認為,媒體議價的規模僅在40億元左右,美國總統川普根本看不上,且政府更應與美溝通,關稅戰不是延宕立法的理由。
數發部回應,鑒於著作鄰接權與強制議價權之相關立法均面臨不同風險與挑戰,為求完善,提請行政院和相關部會共同研議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