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公布5月多項中國經濟數據,即使中美在5月中達成日內瓦協議暫緩巨額關稅90日,但以美元計,中國5月出口美國的貨值按年大跌34.5%至288.2億美元(約新台幣8630.6億元),為2020年2月以來最大按年跌幅。進口商品方面,中國上月從美國進口量按年少18%。
整體出入口表現,中國5月總出口貨值仍按年增長4.8%,增幅為近3個月最低,略低於預期的5%;進口按年降3.4%,也不如預期的降0.90%。5月貿易順差因此擴大至1032.2億美元。
總結今年首5個月,中國整體出口總值按年增6%、進口總值跌4.9%;出口美國商品總值跌9.7%、進口總值跌4.9%。
除了進口貨值顯示中國本土需求依然偏弱之外,國家統計局公布,2025年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跌0.1%,為連續4個月處於通縮,當月儘管有「五一」黃金周與端午節兩個公共假期,仍未能抵銷內需疲軟的拖累。另5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跌3.3%,更為22個月以來最大跌幅。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指出,5月CPI較去年同期略跌,跌幅與上月相同。其中能源價格年跌6.1%,跌幅比上月擴大1.3個百分點,是5月CPI負成長的主要因素。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升0.6%,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路透報導解析,儘管大陸官方近期推出一系列消費支持措施,但由於就業不穩定和新房價格停滯,仍導致消費持續滯後。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黃子春認為,核心CPI的改善看起來「脆弱」,判斷持續的產能過剩將使大陸今明兩年持續深陷通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