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健保署公布2023年度醫院財報,其中林口長庚連續8年登上最賺錢醫院,其次為高雄長庚、中國附醫;最虧錢的醫院則是屏東榮總及龍泉分院。民團呼籲,財報公開應進一步解讀,並結合其他指標,完善民眾監督。
2成本業虧損 多為地區醫院
依法領取健保費用逾2億元的醫療院所應公開財務報告,2023年度共有237家醫療院所達標。整體盈餘排名前5名依序為林口長庚56億元、高雄長庚44億元、中國附醫31億元、台中榮總30億元、台北榮總20億元;醫務本業獲利前3名則是中國附醫27億元居首,其次為高醫13億元、台中榮總10億元。
虧損最慘前5名則是屏東榮總及龍泉分院虧1.6億元、國仁醫院虧損6400萬元、門諾壽豐分院2800萬元、玉里慈濟醫院2000萬元、金門醫院虧1400萬元。
健保署組長劉林義指出,以最賺錢的林口長庚為例,56億元中有高達54億元是來自非醫務收入,主要是靠股利支撐。
最慘的屏東榮總2022年下半年才成立,並且醫務本業虧損近2億,非本業雖有結餘但整體仍是虧損。
劉林義指出,平均醫務結餘利潤低僅有約3至4%,單看本業有2成的醫療院所呈虧損,其中多集中在地區醫院,39家本業虧錢的地區醫院中有17家為健保推動「燈塔型醫院」對象,透過補貼支撐營運。另,2023年人事費用在醫務支出占比為46.6%,較前一年度上升1個百分點,反映多數醫院有增聘人力或調薪情形。
2大癌醫賠錢經營 靠善款支撐
此外,在醫務本業虧損前10名中,台大癌醫虧損2億元賠錢位居第4,和信治癌醫院賠1億6000萬元排第7。
台大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感嘆「單靠健保,台大癌醫不可能永續經營」,癌症治療根本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從和信跟台大癌醫的數據都可以看到驗證。
楊志新說,受到健保署給付影響,癌症治療根本不敷成本。各大醫院幾乎都是靠藥價差在支撐醫療獲益,但癌症用藥給付價錢低,根本沒有藥價差。不論醫院,癌症治療幾乎都是賠本生意,其他綜合醫院有輕症或是其他科別可以綜合醫務收益,但是癌症治療醫院無法。
「健保制度應該是支撐治療重症,而非輕症」,楊志新表示,輕症雖滿足多數人的需求,但重症給付卻不足,醫院投資僅能考量患者自療效果,無法賺錢,醫院是靠著社會善心人士捐贈才得以繼續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