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台灣館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電子紙輪播台灣地景照片,並以廟會常見的「辦桌桌腳」支撐。圖/中央社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一整面由精密電子系統控制的光明燈牆,展現庶民文化背後蘊含的高科技實力。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盛大登場,共有66個國家參與,本屆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探討當代建築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並強調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思惟,台灣館以「科技島」為核心,運用電子紙呈現台灣地景,並以廟會常見的「辦桌桌腳」支撐,呼應威尼斯建立在數百萬根木樁的島嶼基底。此外,一整面由精密電子系統控制的「光明燈牆」,則展現庶民文化背後蘊含的高科技實力,邀集17組作品展出,呈現台灣面對不確定處境下的韌性與創造力。
在展覽現場,也定時播放入圍202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金門》(Island in Between),這部片隱喻台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呈現地緣政治如何影響生活。
來到台灣館內,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裝置〈科技島〉,使用台灣主導的「電子紙技術」呈現台灣多元地景。電子紙在極低電力下仍能維持圖案穩定顯示,並以電漿改變墨水分布顯示圖像。
蜂巢紙地勢 象徵台灣地緣角力
策展人薛丞倫薛丞倫表示,團隊把電子紙拼成一塊塊的磚牆,看似是傳統建材,但每片都是高科技的成果:「這也再次呼應台灣表面平凡、背後強大的韌性。」
科技島的中心,則是以可拉伸、收納的「蜂巢紙」精雕成台灣地勢,象徵台灣在地緣政治下,被拉扯的角力現實。
而為了支撐「科技島」,團隊使用約20個廟會常見、金屬製的「辦桌桌角」,薛丞倫說,這個結構不僅回應凹凸不平的百年地板,也隱喻威尼斯本身的結構。
威尼斯坐落於潟湖中,城市建築並非立於堅實土地,而是架構在數百萬根木樁上。這些木樁垂直打入水下的淤泥與沙層,由於水下缺氧,木材不易腐爛,經數百年浸泡後,反而變成如石頭般堅硬,支撐起這座漂浮之城。
薛丞倫表示:「科技島就像把威尼斯的剖面圖如X光一樣抬進展場,創造處於『威尼斯』與『台灣』之間的特殊狀態。」
薛丞倫分享,展覽的另一個亮點,是以台灣廟宇「光明燈」作為牆面,背後由精密的電子系統控制,象徵台灣的科技實力,光明燈牆在昏暗中閃爍光芒,若仔細觀察,燈內的媽祖模樣也都略有不同,原因是光明燈來自台灣各地的宮廟。
反思科技島與生態島間拉扯
此外,會場也展出作品〈媽祖廟〉,呈現這位象徵「航海守護者」的廟宇,最初集中在沿海平原,如今遍布全島,這些廟宇凝聚與大海抗爭的歷史,也反映出台灣社會的變遷。
展場中也可見對現代信仰的反思,薛丞倫說,當今台灣的信仰可能是對台積電、對發展、對效率的信仰。藉由展覽,讓大眾重新思考這些價值,並意識到台灣正處於「科技島」與「生態島」之間的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