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專題報導】自108課綱推行以來,會考命題著重素養導向,理達文教老師林東興指出,自然科考題文字多、圖表多、生活情境多成為命題面向,且幾乎不再出現複雜計算題,圖表解讀能力成為得分關鍵;李鋒文教升大學中心老師李達表示,試題結合圖表、敘述與實驗情境等,強調理解與推論,考驗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林東興表示,近2年自然科會考,圖表題比例從6成升至8成,考驗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面對圖表題時,務必先詳細閱讀題幹,除了比較表格中的各項條件,更要留意數據變化的趨勢,再進一步解讀圖表,尤其是實驗示意圖題,題幹常藏有關鍵細節,單看圖片作答,容易忽略重要訊息。
由於生活情境的素養題型已變成命題核心,常有一些學生不熟悉的科學名詞,林東興提醒,儘管名詞看似陌生,但題幹通常會提供詳細解釋,耐心閱讀並理解其定義或公式,就能正確作答。
實驗題組是命題的熱門方向,像是水溫測量、皂化反應、酯化反應與混合物分離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考生可多反覆熟讀各種實驗操作與問題討論,將有助於答題表現。
至於地球科學的部分,宇宙、大氣、板塊是三大主軸,宇宙考題擴及星系間的運動,不再局限日地月的關係;大氣部分,現在全球面臨的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也是命題的熱門方向;地震資料的判讀與板塊地形的變化逐漸取代過去判斷地質年代的單調題型。
李達表示,現在考生複習整理的重點時,別只記下結論,而是要知道答案如何推導出來、成立的條件等,又可以怎麼延伸應用;考生練題時要確認觀念、重建章節結構,並調整對題目的判讀與反應節奏。
林東興指出,文字多、題幹長是為了更貼近生活的情境,同時透過大量條件資訊,測驗學生能否選出關鍵因素,千萬不能只讀一半題目,就急於從選項中揣測考題方向,這樣容易忽略題幹中條件的變化,導致答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