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發布兒少心理健康調查,近三年,憂鬱症、自殘等兒少患者明顯增加,位居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類別的第一名。
該項研究係針對上百名兒童身心科醫師進行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先天性因素較高的情緒障礙困擾的兒少,至身心科就診的人數變動不大,反觀與環境互動、環境誘發有關的憂鬱症、焦慮症,已成為兒心科患者主要就診原因。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孩子抱怨身體不舒服、不想上學時,這正是兒少身心困擾的警訊。林健禾說,不少個案在心情很糟,又找不到解決方法時,常透過自殘來蓋過委屈或憤怒。若孩子總是放下袖子或經常穿著長袖衣物,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此外,新世代兒少面臨多重的心理困境,即使《學生輔導法》已經上路十年,仍接不住霸凌、自殺、暴力事件等個案。專家認為,政府應該更重視這波兒少身心風暴,強化社政、衛政、教育等各部門的網路與資源連結,接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