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環境部長彭啓明昨在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TRCA)年會指出,為幫台灣找到更多淨零的可行之路,因此,須研究未來的新核能技術與培育人才。他指出,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在討論時,確實認為,站在國家安全角度,應要保留核能。
國際反應爐商轉 在2030年
彭啓明指出,今年1月23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公布國家減碳新目標草案,相較基準年2005年,台灣2032年要減量30%至32%;2035年則減量36%至40%,若和峰值年2007年相比,2035年可減量最多47%。
彭啓明表示,減碳目標之所以有彈性,在於要面對國際政經新局勢,以及等待全球最新氣候科技的瓶頸與突破,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國內AI用電需求等,及財劃法修正後,氣候資金投入的不確定性等。
進一步談到核能,彭啓明指出,日本核能的延役與重啟都花很多錢,我國核三則將在今年5月17日執照屆滿停機,台灣若要延役與重啟核能,同樣也要花大筆經費,但法令修正、核安檢查、核廢料處理,加上還要有全民共識,其實很複雜。
彭啓明說,國際最快商轉的SMR案例大概落在2030年,但為更快速減碳,確實期待新核能技術的推出,台灣也在做相關研究,我們除了須研究新核能技術,也要培育人才。
外界質疑,現在燃氣發電占最高比例,台海若發生封鎖,恐嚴重影響國安。彭啓明表示,對進口天然氣的倚賴確實涉及國安議題,因此,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在討論相關議題時,認為站在國家安全角度,確實應該要保留核能,但中央並沒有所謂的非核家園信仰,非核家園也不是行政團隊神主牌,政府的態度是很開放的,但是否使用核能,交由專家來談,以及後續法令修正的結果,才能得知。
綠盟:俄烏戰啟示 核電易遭攻擊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表示,從俄烏戰爭就能看到,烏克蘭的核電廠被俄羅斯的無人機和飛彈攻擊,假如台海發生戰爭,用核能來作為能源韌性的做法是不可靠的,目前世界上只有政治與經濟良好國家才適合核電廠運轉,2025非核家園是因核電機組的運轉執照屆期,而用電缺口該如何取代,政府也已有規畫,因此,不該繼續延役。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說,站在國安應保留核能的說法,更像是美國多次暗示台灣要使用核能的回應,或賴清德總統總算意識到天然氣供氣延宕問題的解方,但若真有心使用核能,早就該著手修法,結果,今年以前都沒準備。此外,美國川普政府希望減少台美貿易逆差,假如台灣採購美國的核能反應爐,確實能解決部分貿易逆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