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慮恬
人媳資歷三十二年的朋友告訴我,她高齡八十四歲的婆婆,幾個月前心臟驟停,幸運的是發生在住院期間,及時得救。之後,其婆婆在醫院與養護中心來來回回,歷時五個多月,終於恢復到能拄著拐杖行走的地步。婆婆告訴子媳:「不管如何,不能將她送去養老院。」所幸外籍看護,解決了在宅照顧的需求。
朋友憶及過往,喜愛熱鬧的公婆,假日總是邀來親友,大夥兒做饅頭、包包子,或烹煮懷念的古早味,望著白霧般的蒸氣從大灶中不斷散出,圍繞在親友笑顏間,猶如人間仙境一般。但是,隨著大家年歲增長,這樣的快樂畢竟無法持續。尤其在其公公因心肌梗塞,突然往生後,她感覺得到婆婆的眼神,日漸失去了昔日光彩。
「如果你婆婆能夠親近佛、法、僧,有信仰,也許會不同。」我補充說道:「我們無法把快樂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因為遲早會消失;唯有內在栽培的光明,能與自己形影不離,陪同到終老。」
我觀察身邊的長輩,常關心地問:「睡得好嗎?」答案大都伴隨著嘆息:「現在不愁吃穿,有大把時間,卻睡不著;年輕時,想睡沒時間,現在整夜睡睡醒醒。」
「想些什麼呢?」
「什麼也沒想,就是睡不著。」
每位長輩演繹著不同的人生故事,訴說不變的法則。「老」正一步步迎面而來,我們能做的是善用長輩「活教材」,及早譜一曲「理想的老後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