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成立滿30年,賴清德總統表示,健保面臨護理師、醫師缺工問題,內外婦兒、感染科等招不到人,今年大學申請入學更是罕見出現牙醫系分數已經超車醫學系。
加上健保長期給付分配不均問題,政策要朝向「不同工、不同酬」。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正在研擬診察費區按照難易程度給付。
牙醫系分數 竟高於醫學系
健保署昨天舉辦健保30周年的慶祝活動,賴清德雖肯定健保過往成就,但政府若不把問題解決,招不到人才,難以想像健保60周年之際可以拿出什麼成績向社會大眾交代。當今不只護理師招不到人,醫師四大皆空外,感染科等辛苦科別愈來愈少人願意投入,今年大學考試甚至出現牙醫系分數比醫學系高。
賴清德說,一名享譽國際的外科醫師,執行10小時手術,原本以為以他的能力跟付出,可以拿到10萬至20萬元報酬,結果健保給付卻僅約6萬至8萬元,給付失衡因此難以招人,應該要推動「不同工、不同酬」。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健保署一直致力改善,辛苦、困難科別的健保給付提升。健保署長石崇良說,不同工不同酬分兩個面向討論,第一是地域性差異,離島地區加3成,偏鄉也有點值保障。
第二是不同科別間心力付出差異的調整,如先前急重症支付標準調高,或是小兒科受到少子化影響,又因論件計酬影響收入。
石崇良表示,現在健保規畫透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搭配財務狀況檢討;目前已經在研擬診察費區分為「一般」跟「複雜」兩種,給予不同金額的給付。
4月健保署將討論科別與工作負荷相對較複雜者,列為優先調整範圍,並且能界定複雜與一般診察費給付範圍。
罕病藥品 不納入總額管制
此外,醫院個別總額制相繼上路,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醫院小總額制雖未全面上路,但各醫院均在討論因應措施,部分醫院藥局因成本考量,提前「壓縮」罕病藥物進貨。近期有一位罕病患者在中部醫學中心穩定就醫,突被院方以藥品不足為由,要求至其他醫院就診,小總額讓罕病患者首當其衝,穩定就醫病患無預警遭轉診,形同被當人球。
罕見疾病基金會呼籲「罕病應排除在總額管制外」,否則將影響就醫權。衛福部健保署日前拍板定案,明確將罕病藥品與醫材排除於總額管制外,確保患者權益不因制度調整而受損。
健保署昨宣布,通過「罕疾軟骨發育不全症」唯一的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罕疾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因下肢無法生長,上肢過短,以致生活無法自理,該藥物可助2歲以上個案在生長板癒合前使用,每人年藥費約700萬元,約72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