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制教學再加上學生程度落差大,英文老師認為,很難顧到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每年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後,鮮少人關心那些「底標裡的學生」,恐讓他們淪為棄民?英文科底標已連兩年探底,僅剩三級分,今年後標更首次降至四級分。對於基礎不扎實的後段學生來說,高三只剩四學分的英文,加上缺乏系統性的加深加廣和多元選修課程,是否反而加重學習負擔導致成績下滑?
今年學測英文科三級分占比為百分之十點八,是所有級分占比最高的。四級分占比百分之十點二為次高,兩者都比其他層級多上許多。五級分占比約百分之八。五級分以下約占三成四。回推過往,以一○七學年為例,當年占比最高的是十二級分,占比百分之十。五級分以下約占二成二。
科目比過往多 分散精力
當學測英文底標只剩下三,是否顯示這些程度後段的學生,無法透過現行一○八課綱的課程結構及素養導向的學測考題來提升成績?一○八課綱推行後,學生在學測前的英文必修只剩下四學分,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可以透過補習補足能力,但其他學生呢?
一名台北市明星高中英文科老師表示,學測前的英文必修課程時數較少(每周四小時),主要著重於基礎能力培養。多元選修課程或加深加廣的實施,則因學校資源與師資而異,各校之間可能缺乏系統性與一致性。對於基礎不扎實的學生,面對素養導向考題(如閱讀理解、混合題型)時,可能因理解力不足或學習動機下降而選擇放棄。
今年學測英文底標從兩年前的四降至三,後標從五降至四,顯示低分群的表現更集中於底層區間,這名英文教師說,這可能暗示現行課綱與學測考題的難度門檻,對部分學生來說過高,「尤其是學習方式沒有跟上素養要求的學生。」素養導向的考題往往需要較強的閱讀能力、邏輯推理與情境理解,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仰賴長期積累。
若學生因師資不足、教材不夠貼近需求或學習環境限制,無法有效銜接課程要求,成績提升空間自然受限。這並非課綱本身的錯誤,而是實施過程中,未能有效支持低成就學生的配套措施不足。
台北市中正高中英文科教師吳佳穎指出,自從分科測驗不考英文以後,學測英文難度漸漸向指考靠攏。不過,一一三年以及一一四年學測英文的細節題變得很少,題目友善許多,所以,如果以最近兩年的學測英文來看,題目變簡單,但是成績變差,可能不是題目造成的結果。她認為,現在學生要學的科目,比以前多很多,時間體力被分散,可能是原因之一。
英文教育十多年前就向下延伸到國小三年級,加上一○八課綱課程改革,學生英文程度有更好嗎?有國小教師認為,這群「底標裡的學生」,在小一就已經開始落後。分析原因,大班制教學和城鄉落差是關鍵原因。
「大學學測的英文能力養成,非一朝一夕。」台中市北屯區新興國小英文教師柯進輝說,接觸語言的資源,從市中心往外逐漸遞減。另外則是「補習班資源的差異」,弱勢孩子恐較難從小開始補習英文。
大班制教學 難個別指導
另一方面,大班制教學再加上學生們彼此的程度落差頗大,很難顧及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全教總副理事長、高中教師張瓊方認為教師的壓力來源是「班級人數」。高中英文老師一學期面對近百位學生,在進度壓力之下,面對需個別指導的學生實在力有未逮。
此外,少子化衝擊下,連老牌私立大學及部分國立大學數學系的個人申請門檻只有「數A底標」,底標生具備讀這些高強度科系的能力嗎?大學端則回應底標僅是最低標準,實際錄取的學生成績通常遠高於此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