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少子化讓高教人才來源缺乏難解,大專校院專任教師人數自一○七學年後逐年減少,從四點七萬人,到一一三學年僅剩四點二萬人,六年減少五千人之多。學者分析,薪水開價低,又難汰除「混老師」,幾乎只能用「人情勸說」留人。
雖然教育部推出玉山學者及彈性薪資等方案,提供大學較多的籌碼,延攬優秀人才,但名額稀少,提高幅度有限,加給還是杯水車薪,遠遠趕不上通膨與科技業加薪的速度。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動輒以年薪兩百萬元起薪簽下碩博士畢業生,年薪勉強百萬元的助理教授,實在難以吸引年輕人投入。
台大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彭錦鵬表示,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水準是各公立學校統一的,但是整體而言,比亞洲鄰近國家都要低一到兩倍,甚至於三倍,非常不利於延攬市場價格比較高的學術領域人才,例如電機資訊、自然科學、醫學等科系。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許育健表示,大學教授必須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加上升等及學校要求績效的種種,這般的薪資,實在不易留住人才。尤其在理工學院,與一般科技公司相比,真的是只有具「教育愛」的優秀人才,方願意留在大學任教。
淡江大學教授包正豪也說,台灣的高等教育,本質上,還是吃「大鍋飯」,大家薪水基本都一樣。即便有少數彈性薪資的設計,但對多數高教教師而言,做多做少沒有差別,我們甚至於無法汰除那些鬼混的教師。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指出,大學教育培養台灣各領域所需人才,同時盡力維持自身的尊嚴自主,彌補的方式就的要向社會上爭取資源。
一名私立大學教授分享,台灣的大學不是不重視老師,是他們知道台灣教育制度與學術文化下,他們基本上沒有辦法提出條件與籌碼留人,只能用人情與勸說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