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2024年稅收再創歷史新高,超徵規模達5283億元。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召開「還稅於民」公聽會,會中正反學者意見分歧,行政院、主計長及財政部的立場較為保守,仍主張應優先以還債為主。最終,在賴士葆追問下,行政院態度有所鬆動,對於是否透過特別條例一次性普發現金,表示可進一步討論。
行政院副祕書長李國興解釋,預算編列本存在不確定性,中央政府預算需依據《預算法》、《公債法》及《財政紀律法》等規範,並兼顧國家發展與財政紀律,因此實際執行與編列之間可能會產生差距。
李國興指出,財政部已成立稅收估測專案小組,並委託外部機構研究估測模型,以提升稅收預測的精準度,且現行法規已明確規定超徵稅收應優先用於還債,政府將依此辦理,不建議修法強制普發現金。
針對賴士葆提出的「普發現金法制化」主張,李國興強調,政府反對將其做為常態性制度,歲計餘額僅反映單一年度的結果,不宜法制化,應根據政策優先順序來決定資源運用。但對於一次性普發現金,行政院表示可根據財政狀況與國家需求進一步討論。
會中專家對於還稅於民的意見兩極。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持反對意見,認為超徵稅收應優先用於還債或減少當年度舉債需求,但不宜用於普發現金,「每發放1元,政府就需舉借1元新債」,這將使財政負擔轉嫁給未來世代,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
適當回饋民眾 刺激內需
也有多位學者支持普發現金。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張其錄分析,稅收超徵的主要來源為營所稅、綜所稅及證所稅,這些收入與企業獲利和投資市場表現息息相關,顯示企業及民眾對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政府應秉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適當回饋民眾,不僅能刺激內需,也能提高政府施政滿意度。
賴士葆指出,政府長期以「還債優先」為由拒絕普發現金,但據統計,過去10年超徵稅收累計已達1.3兆元,實際還債僅1200多億元,政府對「還債」可能僅是藉口,且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國家都有舉債並發放現金給國民,應將部分超徵稅收回饋給人民。
主計長陳淑姿指出,若國民黨提出的特別條例普發現金通過,從法案通過到現金發放至少需3個月以上。賴士葆總結說,這意味著若普發現金特別條例最晚於5月通過,現金發放時間可能落在8至9月,國民黨將在本會期內積極推動此案,力求讓人民能夠實質受惠。
還稅於民 至少得過3關
國民黨提出要還稅於民,引發外界熱議,對此,行政院表示,歲計賸餘的使用方式都是按照《預算法》規定,一定要優先還債、減少舉債數,另外,也可以透過編列特別預算方式擴大國家投資跟對人民照顧,政院秉持正面態度持續研議中。若真要還稅於民,至少還要過三關,現行法規上還需修法、編列特別預算、再到部會發放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