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儘管大學申請入學參採科目上限為4科,不過根據大考中心統計,選考6科的考生比率逐年上升,今年考生平均選考科數更高達5.05科。全教總表示,許多大學在「招生自主」的名義下,擴大採計考科範圍,導致學生不得不選考更多科目,呼籲各大學下修參採科目上限數,由原來的5選4,下降為5選3。大學招聯會則表示,持續觀察大學選才需求及學生選考需求後再行評估。
商學院採數A 學生只能都考
根據114學年度學測統計數據,今年選考6科的考生比率高達42.89%,從111學年度起呈現逐年上升。全教總則認為,這一趨勢顯示,學生因大學招生科目參採標準混亂,不得不應考更多科目,適性學習的理念形同虛設。
全教總指出,如商學院等部分原屬第1類組的校系,竟將參採科目數學B改為數學A,部分自然組校系如台灣大學醫學系,則要求採計社會科成績,使原有考科分類安排失去意義。大學以「鑑別度」為由,任意混採不同類群的考科做為參採標準,迫使學生在這些考科之間無法選擇,不得已只好均報考,以免喪失錄取機會。
全教總認為,大學校系如有跨社會組、自然組科目參採,應該由原來的5選4下降為5選3。否則學生恐為了兼顧社會組、自然組考試準備,增加考試修課負擔,也不敢發展、試探多元選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學生團體EdYouth也認為,108課綱強調「適性學習」,但目前大學招生參採科目規範混亂,使學生被迫選考過多科目,背離課綱精神。教育部應檢討各大學校系的招生參採科目,同時,各大學應公開說明科目參採依據,並依據標的而非級分進行篩選,避免學生無所適從。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認為,問題並不在大學採計的科目,且現在社會組會採計數A的科系也只有在頂大。
當今自然組科系出路被看好,導致許多學生成「假自然組」,明明心向社會組,卻因成績好、會念書,又或者給自己一條生路,而選擇自然組並選考數A,這是高中端更應留意的現象。
對此,大學招聯會表示,持續觀察大學選才需求及學生選考需求後再行評估。
終結放榜新聞 雄女不再發布成績
學測成績日前放榜,高雄女中卻因今年滿級分掛零受到關注,立委范雲與學生團體昨為此呼籲終結公布放榜成績,勿讓學測淪為數字競賽。雄女校長鄭文儀則宣布,未來不再公布學測成績。
據了解,高雄女中2019年即曾有學生發布「終結放榜新聞」連署,認為應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獲得不少學校響應,北市當時包含北一女、建中、成功高中等校,也達成共識,未來不發布榜單相關新聞。鄭文儀表示,學生從學測大考中心比對,就知道自己成績落點位置,何況個人申請學校型態和志向都不一樣,不需和別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