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少子化下,學生減少,但教師等人事成本不減,私立大學近年多調升各系專業選修課程最低人數門檻,讓學生盡量集中修課,反觀資源較多的公立大學,多只要5人選課就開班。學界分析,有些私校修課門檻奇高無比,好藉此淘汰部分兼任教師,甚至暗示學系要「知所進退」。
世新大學近期修改開課辦法規定,調增各系專業選修課程最低人數門檻,1門選修最低至少30人選讀才開課,讓不少學生憂心課程選課人數不足被停開,陸續在社群平台拉人湊課。
世新大學回應,基於市場選擇機制,選修課愈多學生修讀愈好,設定門檻可督促教師檢視未達標課程是否要修正或改開新課程,以此更符合學生需求。若僅有較少學生選修,不如將資源投入能為多數同學接受課程。
實際上,近年也有不少私校更改課程最低人數門檻。文化大學大傳系教授王翔郁說,以前學生多、有錢時,可10人以下就開課,然而開課成本高,需精打細算,文大近年已從過去10人可開班,改為20人。
反觀國立大學不受少子化影響,資源多有餘裕,台灣大學表示,學士班至少5人即可開班,碩班至少2人,且選課學生有1名博班學生就不在此限。
1名私校教授表示,有些科系可能1屆已招不滿30人,選修課不可能全倒課,於是學校會開放專簽辦理,但也是暗示學系要知所進退,如研議是否要和他系合併。
對於部分私校開課最低人數門檻,高教工會副理事長翟敬宜表示,30人實在太高,學生可能因為想修的課沒開,面臨學分數不足而延畢;再者,教師也擔心課開不成,無法達成義務鐘點,屆時被學校安插去做行政招生等庶務以補足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