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來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愈來愈多,根據教育部統計,112學年就有約4萬5000名學障生,其中具「閱讀障礙」者約占3~4成,換算下來超過1萬3500人。由於閱讀障礙不容易被發現,又有「隱形障礙」之稱,常常被誤解是不愛讀書,而延誤治療期程,影響學習情形,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隨著網路世代興起,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只看影音不看書,只會發文不會寫作文,希望孩子多看書、看文章,卻發現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憂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是閱讀障礙。
無法寫字 也可「說」出好作文
對此,特教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金采蓁表示,如孩子在學校寫閱讀測驗時,經常無法理解文章內容而答錯,或是在閱讀課文、一般報導時有困難,都可以留意。若孩子寫出顛倒、鏡像的文字,或是少字、甚至寫不出任何一個字,也可能有閱讀障礙,建議家長可先試著了解孩子的狀況,進一步由醫院診斷,或經心評取得特教資格。
金采蓁舉例,曾遇過一名沒辦法寫字的學生,以「說」作文的方式作答,也能「說」出好的作文,最後國中會考只考了5C,作文卻拿六級分,這就是典型有閱讀、寫字困難的學生。
如果孩子診斷出閱讀障礙,卻沒有特教身分,金采蓁說,可以考慮往職能治療求助,或是在國小、國中階段參加學校的補救教學方案,也能獲得協助。
根據教育部統計,身心障礙學生一路從110學年的12萬6000人,上升至112學年的13萬8000人,其中有學習障礙學生,則從4萬1000人,上升至4萬5000人,身障、學障的學生數雙雙都呈現成長趨勢,其中具「閱讀障礙」的孩子占比最多,約3~4成。
對於學障生數上升,金采蓁分析,可能原因包含台灣的鑑定制度愈來愈完善,導師、家長敏感度提升,且家長願意孩子接受特教服務的比例增加。
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表示,依照障礙類型的不同,特教老師會教給孩子不同的閱讀工具與策略。
有些人是讀寫字困難,需學習特殊的識字方法;有些人則是認得字,但讀完之後無法理解文章內容,便要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在升學考試方面,經主辦單位審查需要考場特殊需求者,通常會提供報讀服務,若是寫字困難,則可能可以透過電腦作答。
接受特教協助 成為舞者
小丘(化名)則是在小學四年級就在大醫院診斷出閱讀障礙,經過心評鑑定出特教資格,但當時的老師卻認為她是故意不讀書,處處刁難,造成她壓力大到常在上學前哭泣。後續小丘轉學,遇到有耐性的好老師,積極接受特教協助,也在舞蹈上發現自己的興趣,到國中更繼續在家長、老師的鼓勵下學習,如今成為一名舞者。
小丘的母親受訪時說,曾經碰到不少特教生家長,不想承認孩子的狀況,或是怕被標籤化而不希望孩子有特教身分。她從自己家長的身分出發,呼籲特生家長更應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讀書只是人生的一段過程,不用逼著孩子一定要走讀書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