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渡150年 一家五代報恩村民

 |2025.02.04
559觀看次
字級
萬其珍(左起)、萬芳權、萬秋林曾受邀上央視,將善美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知道。圖/取自央視YouTube頻道

【本報綜合報導】因為祖父一句承諾,中國大陸建始縣三里鄉村民萬其珍,在大沙河渡口義渡數十年,風雨無阻,分文不收,續寫萬家祖孫五代人、150年的「百年義渡」傳奇。這份信念來自萬家人對當地鄉里的感謝,若問要划到什麼時候?一家人回答:「划一輩子。」

今年83歲的萬其珍,是萬家在渡口的第3代擺渡人,自祖父從江漢平原舉家遷到大沙河村起,一家人持續為村民免費引領渡河。萬其珍從小跟著叔父輩學到一手嫻熟擺渡技術,1995年,他從叔父手中正式接過篙桿,也接過萬家的承諾。

祖父躲兵賦 造船回饋鄰里

原來這段故事要從1877年說起,萬其珍說,他的爺爺萬作柱為躲兵賦,從湖北省監利縣舉家遷到大沙河村。當地百姓不排斥他們是外鄉人,還提供很多幫助,這讓全家人十分感動,決心要為村民們做點什麼。

會划船的萬作柱,見村民每天去河對岸的農田要繞路十多公里,相當不便,為報鄰里關愛之恩,他就變賣家當,做了一條船,送村民過河,並承諾不向收取一文錢。因此,從萬家爺爺到萬其珍的父親、小叔,再到萬其珍及兒子萬芳權、孫子萬秋林,一家人五代人在近150年的時間裡,維繫萬家義渡傳奇,不為利益誘惑,也不因誤解放棄。

「過去高峰期,一天有近200人過河;現在,每天仍有20多人過河。」萬其珍說,大沙河村和渡口都變得現代化,修公路、興建旅遊公廁,村民開起農家樂,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為大眾了解義渡精神的旅遊景點。

年邁身體不允許萬其珍再長時間握篙桿,但一家人忠義精神仍蔚為佳話,當地電力公司的青年義工培訓,其中一站就是赴大沙河渡口,聽「信義蟬公」訴說一家堅守承諾的精神。

多年來,萬其珍曾獲中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誠信之星」、「中國好人榜」,他的故事引起大陸央視報導,更受邀赴電視台分享百年故事;以萬家人為原型電影《我的渡口》,入圍第37屆加拿大國際影展主競賽單元。

引進新蜜薯 助農民致富

自接過義渡篙桿,萬其珍的生命便與渡船繫在一起,近30年間,他撐壞3艘、幾十把竹篙,但萬家撐船逾百年來,從未出過一起安全事故,當地村民崔祝清說,全村1096人幾乎都坐過萬其珍的船。

多年前,建始縣交通部門允許渡口每人每次收取3至5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4元至70元)費用,有人認為萬家發財機會來了,萬其珍則表示:「爺爺說,當地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知恩圖報!」這一無償義舉,時日至今仍在延續著。

約十多年前,萬其珍不小心摔傷手臂,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萬芳權趕回來,攜手妻子接過篙桿,成了萬家義渡的第四代傳人;2017年萬芳權引進新品種蜜薯,帶領240多戶農民種植,獲得更多收入,他說:「祖輩父輩們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如果能將鄉親們『擺渡』上致富路,更是義渡精神的一種延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