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1排左8)、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1排右8)等,與「第31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師生合影。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第三十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師生近百人,十一至十二日參訪佛光山,體驗佛教文化。由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帶隊參訪,透過座談交流,認識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並感受新聞真善美的傳播理念。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十二日於佛光山雲來集開示勉勵,星雲大師創立佛光山,其宗風為「人間佛教」。佛法不是只有修行人才需要,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慈悲、努力、智慧,之所以講「佛法」才能有一個專注的點。
心保和尚並指出,新聞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大家每天都在接收資訊,如果報導的新聞不實際會誤導大眾,絕非好事。大師也成立「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真善美」就是所報導的必需為真實,傳達好的事情,如此有助社會風氣。
以無為有
串連人我因緣
十一日晚間雲來集座談,主題「一個人的願力可以有多大?」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慧屏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和副院長妙光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分享他們眼中的星雲大師。
慧屏法師提到,大師舉辦國際水果節,幫農民賣荔枝,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妙凡法師表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大師的想法是「給」,所蘊含的哲學是「以無為有」,當給別人就會有全世界的緣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最早成立的獎項,就是「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社會的穩定和諧進步,就決定於大家手中的那枝筆。
妙光法師提到AI及《佛光大辭典》等英譯計畫,大家在參訪時所參觀的各項藝術裝置,都是大師所設計,其理念是以人為本,且與時俱進;妙南法師透過影片介紹,讓大家理解大師寫一筆字的堅毅,和他的心繫眾生,翻轉許多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發願行善
帶動社會和諧
十一日於佛陀紀念館五觀堂,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為大家介紹「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以及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祝福大家此次參訪交流皆有收穫。
楊盛昱說明,本次主題「科技時代的新聞觀──台灣印象」,佛光山是知名佛教文化聖地,讓學生體驗寺院生活,感受文化氛圍。佛光山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師將文化帶到全世界,這與媒體傳播理念是相契合的。為期十天的新聞營,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家一起生活、學習、交流,相信會激盪意想不到的火花。
楊盛昱期盼大家將活動期間所見所聞剪輯成影片,或製作專題做為此次學習成果。也勉勵學生用求真求善的心情發願,為這社會帶來貢獻。
與會師生分享,佛光山的發展與國際性,也是一種全面性傳播,希望將真善美的學習帶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