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身影】清代儒者汪紱的為學之道

文/許從聖 |2025.01.14
236觀看次
字級

文/許從聖

汪紱,安徽婺源(今江西省上饒市)人,與南宋大儒朱熹同一祖籍;也是清代經學名家江永的學生,且與另一位乾嘉時期的著名大儒戴震是同門關係。

汪紱的學習興趣相當廣博,從儒家經書的「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名物、制度、聲韻、考據之學,甚至是樂律、兵書、天文、地輿、術數的知識範疇,都有極為扎實的研讀與心得。但他自幼家境貧困,飽嘗世情冷暖,童年生活用顛沛流離形容亦不為過。他曾到江西景德鎮靠著畫碗餬口,甚至露宿野廟靠乞食維生,之後漂泊至閩中地區謀得教職,生活方有所改善。

汪紱的原生家庭,也是他生命中的不幸與陰影。他的父親汪士極至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應試,久滯未歸,對汪紱母子幾乎不聞不問。因家境清苦,無法聘請塾師授教,由母親江氏親任蒙師。汪紱二十歲時,母親患上瘋疾(又稱痲瘋病),他日夜服侍在側,事母至孝,悲辛交集。然從母親患病、病亡以至喪事,父親皆不曾歸來探顧。

之後汪紱遠至南京投靠父親,其父絕情說道:「昔人言家徒四壁,吾壁亦屬人。若持吾安歸?」意思是說:我既未考取功名,顯揚祖上,連家室、家業都殘破不存,又有何顏面返鄉?隨後即命汪紱離開,與他斷絕聯繫。

但家境貧苦與多舛的成長經歷,卻未動搖汪紱的好學心志。他不僅泛觀博覽,無所不窺,更將平素所知所學,直就日常實事上求取徵驗與印證。

他之所以說:「吾心之知虛,而在物之理實,欲推極吾心之知,必須實靠事物上逐件印證過來,此心之知方實在信認得定。」是因為,若不深入反省所接受的知識,是否能應用於每次的實際情事,檢驗習得信息的可靠程度。如此,這樣的知識便是虛的,且未能根植於內心,成為堅實可信的真學問。

汪紱更通過親切的譬喻,說明如何將長期積累的知識,轉化成透入神髓、受用終身的生命學問:「如人家有田地萬頃,契墨冊稅,承租以來,本皆在家,然亦須逐畝逐段,親身歷過,四至分明,與契稅符合,方始信得此畝此段是自家田地。」

其意是說:無論是通過閱讀或經驗形成的信息資訊庫,就像名下登記持有的多筆農田。土地皆需編制造冊,記錄每筆名目、所占面積與位置。同時,更要定期清點名冊,親自核對每一名目與實際地積是否相符。換言之,知識要經過細心耕耘、體驗、修整與考覈的一連串過程,方能變成自己通曉持有的學問,也才是禁得起考驗且顛撲不破的真實道理。

閱讀汪紱為人為學的事行記述可發現,他以親證實歷體現「學以致用,以行證知」的境界,這也應是每位篤志好學者一生努力實踐的理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