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AI浪潮來襲,近年私校多要求教師或多或少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AI,其中淡江大學近日發信給校內教師,要求114學年起,務必將生成式AI融入所有教學課程,引發校內教師反彈,質疑教育圈跟風AI,現場卻往往流於片面浮濫;學者則建議要有教師增能配套。
對此,淡江大學回應,雖敘明「務必」,但還是鼓勵教師盡量做、更普及。8月已召集各院院長舉行AI賦能暨課程改革會議,請院召集系討論如何結合AI賦能專業規畫課程改革,下學期起小幅開課,114學年盼全面落實AI賦能。
不過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育杰分析,高教界近期常問如何教AI,端看以何種角色為目標。
工程師需具備參數等知識,研究人員要更深的數學、統計、演算法知能,但若是大學想全面性推廣,應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盼能更普及。
大學非工廠 知識也非模具
李育杰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AI因其簡單口語化,很快被市場接受,但使用者若想得到更好協作經驗,需給予更好的指令(prompt),師生能從「思考鏈」角度切入,給予更多範例和AI做引導式問答;再者,應了解同樣問題向不同大型語言模型(LLM)提問可能得到不同答案,也要有能力判斷結果的對錯良窳,學生才不會變笨。政大心理系教授楊啟正談到,「心理學就還滿適合。」心理學理論時常多而複雜、看法不一,AI可有效協助整理。且這個時代的學習不光是記憶特定知識,而是多方整合,從資訊海中找方向。
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則建議,教授對LLM需有一定理解和使用經驗,加上不同語言模型擅長功能不一,用錯模型可能產生錯誤結果,建議學校推動,需有教師增能配套。
據立法院114年度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和年度業務計畫,公立大學多將培養學生科技素養列為計畫之一,包括暨南大學、成功大學等,都提到要將AI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或推行相關課程。
北教大語創系楊宗翰副教授表示,大學不是工廠、知識也非模具,如講授文學史課程就不鼓勵學生向AI求助,倘若學生接受混雜部分錯誤的資訊,文學史的理解、觀點就可能偏差。
AI絕非瀕危科系續命丹
楊宗翰也直言,生成式AI浪潮在大專校院被過度神化,反映少子化下的扭曲心態,但AI絕非某些瀕危科系的續命丹,且學科若連固本都做不到,則遑論談AI應用。
高教工會副理事長翟敬宜也認為,生成式AI對撰寫論文、讀資料助益很大,但近年觀察到,AI成為部分學生逃避實打實學的藉口。學習的歷程在於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過程需有邏輯、有步驟的訓練,但AI讓學生太快得到答案,進而失去思考能力。
翟敬宜談到,學生的重點是「學習如何學習」,學會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策略、方法,如現在大學教師也常用AI找靈感,但書寫論述還是得靠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