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指標河川 塑膠垃圾前3名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調查發現,台灣、南韓、香港河川垃圾有9成都是塑膠材質。圖為示意。
圖/取自islandinnovation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布「東亞河川塑膠垃圾品牌檢視」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南韓、香港河川垃圾有9成都是塑膠材質,進一步分析塑膠垃圾品牌,統一企業、LOTTE樂天、維他奶分別占據3地的塑膠垃圾數量第1,都是當地最主要的飲料製造商,而國際品牌可口可樂也同時出現在各地前3。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台北、首爾、香港辦公室今年執行區域調查,擇定3地指標性且具生態價值的河川,包含台灣的淡水河、曾文溪,南韓的漢江及香港的林村河、貝澳河。依據河川流域特性及人力可達性,調查方法有所不同;台灣及香港為人力採集、計算與檢視河川廢棄物品牌,南韓為空拍影像搭配AI辨識;3地聯合調查共計動用逾300人次,檢視3萬1250件垃圾,其中有2萬8481件為塑膠垃圾,占比達91.1%。
難辨來源、生產者 阻礙減塑
世界各地推動一次性塑膠的禁限用法令已經多年,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台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阻礙減塑進展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難以指認塑膠產品的來源和其生產者。從城市製造的垃圾,仍經由河流帶往下游及海洋,影響人體與水循環健康。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5輪談判會議本月25日於南韓釜山進行,綠色和平希望藉由本次調查統計河川垃圾種類及品牌檢視,要求飲料品牌商負起減塑責任。綠色和平全球塑膠公約代表團成員金娜拉表示,已經開始與政府、企業展開對話,希望他們不僅提出廢棄物管理,也要提出減塑政策以及重複填裝相關作為。
張凱婷表示,大型品牌責無旁貸,應立即採取減塑行動,規畫轉用重複使用系統,才能改變他們的品牌垃圾占據河道的現況。政府也應加強引導,並搭配相關的時程表,使塑膠汙染得以控制。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表示,近兩年除推動自備循環杯、源頭綠色設計等來讓塑膠容器減量外,日前也預告修正「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其中對環境影響較大的PVC塑膠平板包材,與PVC容器等將採較高的回收清除處理費率,期待能引導業者選擇其它替代材質或是減少生產使用。統一則回應,對於有關環保議題一向都很重視,集團內部也設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把永續當成努力方向。
全球3分之1海廢 來自菲律賓
此外,將塑膠帶往海洋的主要50條河流,有44條位於亞洲,這包括小型、流經都會區的河道。荷蘭「海洋潔淨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p)研究團隊發現,海中塑膠的最大來源國,是數千座島嶼構成的菲律賓;穿過首都馬尼拉、流入馬尼拉灣的巴石河,就是全球塑膠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該組織一份研究指出,全球海洋塑膠垃圾有35.2%來自菲律賓、12.5%來自印度、7.22%來自馬來西亞、6.98%來自中國,等於全球逾3分之1海洋塑膠垃圾來自菲律賓,數量驚人。
菲國擁有7641座島嶼、4820條溪流與河川,環繞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菲律賓數量繁多的島嶼、河川及綿延無際的海岸線,卻使塑膠垃圾更容易流入大海。
根據這份報告,與菲國相較,印度、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分別擁有1169、1070及1309條溪流與河川。這些水道變成「塑膠高速公路」,將塑膠垃圾輸送到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