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中巨業客運駕駛撞死東海大學女學生事故,使大客車安全再度引發關注,據交通部統計,今年截至7月的大客車事故件數已達1891件,全年事故可能創17年新高。學者分析,受駕駛缺工影響,評鑑措施有效性愈來愈低,且疫後客貨運需求增加,駕駛工作環境不佳,導致服務水準及安全性下降,交通部應協助業者相互整合路線,以達改善工作環境目的。
東海大學兩名女學生上月行走於行人穿越道上,遭未停讓行人的巨業客運駕駛撞上,造成1死1傷,再次突顯大客車司機不夠重視路口行人安全的問題。業者分析,疫後隨大客車使用需求增加及TPASS月票上路,客運班次供不應求,確實讓事故件數難以下降。
交通部統計,去年公車、客運及遊覽車事故共3307件,造成57人死亡、4066人受傷,創下交通部2008年統計以來新高。今年截至7月也有1891件大客車事故,造成25人死亡、2369人受傷,其中以民營公車849件最多,民營客運也有454件、遊覽車373件。
評鑑有效性低 速整合路線
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以往交通單位透過評鑑制度給予業者獎懲,受駕駛缺工影響,業者愈來愈不在乎評鑑、有效性愈來愈低;且因駕駛難找,公司管得嚴、管得多,既有駕駛就易離職,監理單位應提供鼓勵人性化管理、排班調度盡量尊重駕駛需求等管理方法。甚至有些客運及公車路線太長,對駕駛而言都是壓力,建議政府可協助業者相互整合調整、縮短路線,都會區公車更可與捷運整合。
不過,面對大型車事故接連不斷,客運業者坦言,駕駛缺員狀況嚴重,管理上遭遇很大的困難,若要汰除駕駛就會面臨脫班壓力,全留下又擔心個別駕駛行為,希望政府能提供資源跟輔導。
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說,TPASS月票上路後,短途通勤路線需求增加,但尖峰時段塞車嚴重,有些業者在民代與社區居民壓力下,駕駛為趕準點率,只能被逼得插隊、收罰單,導致惡性循環。他希望政府提供資源跟輔導,例如補足駕駛員、提供大客車優先上下國道等措施。
開除肇事司機 別家搶著要
中華民國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魯孝亞說,缺工是環境不佳的主因之一,業者管理勞工確實有壓力,以前駕駛表現不佳可記過處分,近年人力短缺,出現駕駛被開除,其他業者搶著要的狀況。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張勝雄認為,職業駕駛工作環境無法改善的根源,就是政府以照顧乘客之名,長期壓抑票價,最終結果同樣壓抑服務水準,受影響的還是民眾。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羅宜表示,中央現在有道安儀表板揭露資訊,但應進一步針對事故樣態分析、提解方,不然單純看數字增增減減,很難通盤了解問題所在。
交通部指出,透過監理加強稽查、九大運輸業落實行經路口左右轉,無論有無看到行人,駕駛人應暫停確認。停讓行人納入客運評鑑,未停讓行人扣減營運虧損補助款。另加強宣導用路人要遵守規定,提醒駕駛人路口要停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