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獲獎原因:以努力推動無核世界,透過大量證詞呼籲世界不可再使用核武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簡稱:日本被團協、被團協
創立年分:1956年
宗旨:廢除核武
總部:東京都港區
圖、資料來源/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本報綜合報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1日將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以表彰其致力實現無核武世界。這是日本再度獲頒該獎項,上次已是1974年的卸任首相佐藤榮作。
見證原爆真相 呼籲廢除核武
對此,正在寮國出席東協高峰會的日本新首相石破茂稱讚說,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長期致力廢除核武的團體,個中意義極為深遠。
1956年由二戰末期的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倖存者協會,和太平洋核試受害者共組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被團協),現已成為全日本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原爆倖存者組織。被團協提供數千份歷史見證者證詞,並發布決議與公開呼籲,每年也派代表團到聯合國等各種和平會議,提醒世人必須盡快廢除核武。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指出,被團協透過見證者證詞,敦促絕不能再用核武。這些見證人透過講述個人故事、依自身經歷籌辦教育活動、示警核擴散等方式,協助激發並鞏固全球各地對核武的廣泛反對聲浪。
該委員會希望藉此彰顯80年來不曾有戰爭用過核武。被團協為建立「核武禁忌」做出卓越貢獻。但核武禁忌正面臨令人擔憂的壓力。
該委員會表示,核武國家正擴充其核武庫存並現代化,也有其他國家正準備擁有核武,眼下的戰火則出現動用核武的威脅。人類應再提醒自己,核武是史上毀滅性最大的武器。
暌違50年 日本再度獲頒殊榮
該委員會希望藉由將和平獎頒給被團協,向所有倖存者致敬。他們雖承受身體的痛苦與悲痛回憶,仍選擇善用自身慘痛經歷,培育對和平的希望與參與。
日本首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已故首相佐藤榮作,他因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以及發表非核三原則「不保有、不生產和不引進」獲頒該獎項,已暌違達50年。
冷戰期間,「日本被團協」3次派遣代表團參加聯合國裁軍特別會議,被爆者據自身經歷呼籲「不希望再有被爆者出現」,促廢除核武。
外媒報導,今年共286名候選人獲得提名(197人與89個組織),2023年則有351名候選人。報導引述烏普薩拉衝突資料計畫(Uppsala Conflict Data Program)統計,全世界在2023年共爆發59場武裝衝突,數量為2009年的近2倍,讓部分專家主張今年應停頒和平獎。事實上,自1901年開始頒發和平獎以來,共有19次未頒獎的紀錄。但諾貝爾委員會認為,獎勵和平或許比以往更為重要。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紐爾斯塔特(Olav Njolstad)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指出,「環顧現今世界,想做個樂觀主義者很難,和平力量似乎停滯,但一定有一些人和組織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