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棍球是一種使用頂端具有網狀袋子的長棍,作為持球工具的團隊球類運動。圖為2021年藍鵲盃。圖/取自中華袋棍球運動協會官網
【記者張哲郢台北報導】2028年洛杉磯奧運新增5種運動中,其中袋棍球更是睽違120年重返奧運,而在國內,袋棍球已經默默發展10周年,在「台灣袋棍球之母」林雅貞推動下,台灣袋棍球逐漸在世界各地打出知名度。
從最初國內僅有6名袋棍球選手,到現在有超過50所學校在發展,在這10年中,台灣袋棍球有令人驚豔的成長幅度,甚至被世界袋棍球總會認可是推廣袋棍球的榜樣,很難想像最初在台種下袋棍球種子的,竟是一名媽媽為了教育兒子,開啟這不平凡的袋棍球人生。
堅定信念 成立首支球隊
現任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10年前因兒子為申請美國大學,把推廣袋棍球當作題目,作為媽媽的她希望以身作則告訴兒子,不是達成目的就放掉,否則就叫利用。
起初推廣袋棍球時,林雅貞透過在台東當學校愛心媽媽的關係,找到公東高工,在那成立國內第1支袋棍球隊伍。
坦言自己對運動一竅不通,林雅貞一路上邊做邊摸索,她回首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10年,認為自己其實很幸運,初期真的很困難,但遇到很多恩人,包括老公願意全心支持自己。當然她曾經崩潰過,不過當卡關時,就有貴人會出現,包括球具、資金、號召組隊等,讓她直說:「很奇妙,更堅定這條路我要繼續走下去。」
對比職業運動,在台灣的袋棍球選手光靠打球是糊不了口,因此林雅貞引薦球員們到協會工作,在打球以外培養第二專長,就算不打球至少不會沒飯吃。
培養人才 前進奧運
如今袋棍球在台灣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當知道這項運動重返奧運後,選手們也都把前進奧運當成目標,林雅貞認為這任務雖然困難,但她相信選手們一定會盡全力挑戰。
「比起成績,我更想看到袋棍球在台灣扎根。」林雅貞說,現在國內的強度還不夠,接下來的10年會把比賽、推廣做得更專精,如比賽分級等,希望以後國際賽派出去的中華隊,都是很有競爭力的隊伍。
放棄原本可以退休享福的人生,林雅貞意外闖入袋棍球的世界,如今她已經離不開,聊起她的終極目標,她希望台灣不只是能有袋棍球場地,還有訓練基地,以改善選手練習環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