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為何三伏天可治痼疾

陳威達 |2008.07.09
2239觀看次
字級

近幾年來,每到炎夏,全台各地中醫醫療院所無不推出「冬病夏治」三伏天所做的三伏貼療程,而各中醫醫療院所建議的敷貼時間稍有不同?為何會有三天?初伏、中伏、末伏各前後三日?更有一個月之說?一般民眾一頭霧水,在此稍作說明,以利一般民眾就醫參考。

「伏」為何義?「伏夏」等不等於「三伏」?三伏倒底是幾天?

唐朝顏師古注解《漢書》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陰氣被陽氣壓制而隱藏,故稱為伏日。又一說,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勸人於此時「隱伏避暑」。

小暑至立秋共計四十五日,稱為伏夏。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間為夏季三伏天。三伏是農曆節候名,即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後伏)。而三伏的具體日期=節氣的日期+天干地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陰陽書》指出,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夏至後第四庚日為中伏,夏至後第五庚日(立秋後第一庚日)為後伏,謂之三伏。(為何選擇庚日?因為庚在五行屬金,金相對於中醫的肺。)「伏夏」時間長,「三伏」時間短,「三伏」時段在「伏夏」時段範圍內。嚴格說,伏夏不等於三伏天。

廣義:三伏天是一段時間,約三十至四十天。初伏持續十天,中伏時間,可能十天到二十天(今年為十天)。末伏持續的時間也是十天。(今年從七月十九日至八月十八日)。狹義:各為一天,初伏時間為一天(今年是七月十九日),中伏時間為一天(今年是七月二十九日),末伏時間為一天(今年是八月十八日)。

伏日陰氣被陽氣壓制而隱藏,陰病(冬病)亦被壓制而反覆發作難癒。傳統中醫非常強調在炎夏的調養治療,利用陽氣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在穴位(背腧穴為主)敷貼中藥餅(具辛溫溫肺、逐痰祛寒、通經活絡、止咳平喘的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乾薑、艾葉、附子等中藥)來溫煦陽氣、驅散肺系(呼吸系統)內伏寒邪進而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使冬日容易發作或在冬季易加重宿疾(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的病情緩和,更至不再發病,此即《黃帝內經》所言「冬病夏治」的「節氣灸療」觀念。

所以,建議今年敷貼的時間為七月十九、二十九日與八月八日為最佳時間;三伏各前後三日亦佳,分別為七月十八至二十日、七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八月七至九日,或七月十八至八月十八日之間任何時間亦可。

一般一個人做三次或為三的倍數。據相關研究顯示連續敷貼三年,治癒率高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本文作者為中醫學碩士、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