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癌症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也是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關注對象,但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癌症病人死前接受安寧療護的比率,2020至2022年逐年下降,由64.1%降至61.3%。專家表示,癌症新藥發展讓治療時間延長、安寧醫療資源不足,均是照護利用率下降的可能原因。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祐康說,癌症免疫治療蓬勃發展,病人有了「再試一下」機會,實則有效情況不多,免疫治療只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特定癌別有較好療效,但不少病人希望再試試看,或應家屬要求繼續嘗試治療,延後進入安寧時間。
常祐康說,當癌症治療走到極限,病人、家屬與醫師,應將「延長生命」的治療目標,改為「改善生命品質」,依自身臨床觀察,多數病人在了解藥物治療面臨極限,已發生抗藥後,認同選擇進入安寧緩和醫療,不再從事讓自己既疲憊又痛苦的治療。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示範中心主治醫師蘇文浩說,癌症治療過去只有治癒性治療、症狀治療2分法,至今已有許多「延命治療」,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可延長患者壽命,但無法治癒疾病,治療期程拉長,安寧療護應及早介入,但目前使用延命治療患者,無法進入安寧體制,未來應思考放寬。
安寧資源不足也是問題。常祐康表示,國內安寧病房量能有限,多數醫院安寧病房都要排隊,等待病床的病人,遠比成功獲得床位的病人多,有人等不到病床就過世,導致安寧照護利用率低,但這不代表想要採取安寧照顧的病人變少。
此外,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使用呼吸器超過21天的「呼吸器依賴患者」,2019年至2023年利用醫療資源的比率逐年上升,住院費用統計,由268億元上升至305.9億元。專家分析,呼吸器依賴醫療費用增加,與高齡化、安寧緩和醫療使用意願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