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訊】新北每年有七百多件兒少安置案,如何尋找寄養家庭愈來愈難,高齡卻熱情不減的寄爸寄媽成為一股安定力量。團體意外險上限是七十五歲,這道隱形天花板如何克服成難題。新北市社會局表示,若健康檢查及身心評估許可,年齡不是硬性退場條件,如何克服團保成為政府應持續思考的題目。
為多管齊下尋找寄養家庭,新北七年前發展出「類家庭」模式,讓主要照顧者與安置兒少住進社宅,屬進階版寄養家庭;現有二十三戶類家庭照顧五十三名孩子,蘇雲霖、蘇黃根葉夫婦加入類家庭行列五年,他們分別為七十三、七十一歲,再過幾年達七十五歲團保天花板。蘇雲霖說,希望團保問題有解,只要孩子有需要,願意繼續奉獻愛。
新北社會局科長劉倩如說明,類家庭分為主要照顧者、支援照顧者、家庭協辦者三種角色,集眾人之力照顧孩子,也能發展出同社區聚落力量,與寄養家庭相比,類家庭能讓安置兒少的手足盡量不分散,是政府為孩子準備的家,以安置童權益為主體,減少孩童寄人籬下的不安全感。
劉倩如說,類家庭另一優勢是彌補都會區生活空間不足困境,官方提供社宅,類爸類媽可帶一名十八歲以下孩子入住,等於省下房租。
立委洪孟楷認為,七十五歲投保團險上限有討論空間,尤其是具公益性質的寄養家庭照顧者,政府可找經管會、保險局討論,透過專案協助。公部門也可補貼保費,提高保險公司承保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