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國小信義樓校舍因老舊且氯離子含量超標,已達到建議拆除標準。圖/江婉儀
【本報台北訊】全台老舊校舍超過萬棟,屋齡50年以上約2200棟,中央補助整建金額被批過低。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呼籲,中央政府應採專案計畫方式,編列長期預算,針對耐震IS值較低、超過50年老舊校舍,進行有序列的改建計畫。
白天若發生強震
後果不堪設想
我國超過50年屋齡校舍約2200餘棟、超過30年屋齡約8300餘棟,政府雖有防震係數補強措施,但許多家長認為此舉治標不治本,台灣位處地震帶,如果真的在白天發生大地震,後果恐不堪設想。
針對校舍老舊問題,中央表示,「因校舍屋齡持續老舊,後續倘有需進行拆除重建或補強之校舍,回歸由各地方政府納入行政院一般性補助款指定項目經費或編列預算辦理。」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可向中央提出明年度補助申請,再由中央提供指定款項給各縣市教育局,不過金額由中央決定。
以今年教育部資料為例,行政院一般性補助款總額約37.5億元,台中市最高,卻也只分得7億元,最低的宜蘭縣獲得900萬餘元;不過,單一棟校舍改建費用約為上千萬至上億元,如以老舊校舍數字來看,對比懸殊。
某縣市教育局官員直言,中央只會給予固定編列的數字,但是金額太小,單一縣市每年可能僅能改建3、4棟校舍,絕大多數仍得由地方自行籌錢,但地方政府財務本就拮据,所以只能以補強方式提高校舍耐震係數。
羅智強表示,全國校舍老舊不堪,以國中小學來說,31~49年以上8324棟、屋齡50年以上2226棟,兩者合計竟高達萬棟,占比超過51%,高中亦不遑多讓,全國高中校舍平均屋齡也達到32.6年之多。
今年4月花蓮大地震時,就發生多起校舍安全問題,羅智強指出,針對國中小校舍老舊問題,馬政府執政時,透過「加速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國中小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補強及設施設備改善計畫」,完成高震損(CDR值小於0.5)校舍整建。蔡政府則在2017~2022年間完成兩期各3年的「公立國中小校舍耐震能力及設施設備改善計畫」,依序改善校舍耐震能力。
現以補強為主
應提高重建比例
羅智強說,2022年後則無相關專案計畫、拆除重建或補強工作,回歸由各地方政府納入行政院一般性補助款指定項目經費,或編列預算辦理;教育部索資數據顯示,2024年老舊校舍改建補助,全國各縣市總計37.5億,前3高為台中7.7億、台北5億和新北3億。
羅智強提到,從用途來看,目前政府是以補強為主,只有3.13億元經費用於拆除重建,也就是說,12%是拆除重建、88%為結構補強;老舊不一定代表不安全,但超過2000千棟校舍屋齡高達50年,除非有歷史人文考量,否則政府應思考提高拆除重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