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根據地質紀錄,約四十萬年前全球經歷了一次異常暖期,海平面比現今高出約十公尺,暖化期持續約三萬年,成為百萬年來地球最熱的時期。該暖期的成因長期未解,當時太陽輻射較弱,溫室氣體濃度也低,被稱為「MIS 11c 悖論」。
台灣大學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率領的國際團隊,透過研究北義大利女巫洞鐘乳石的碳酸鹽紀錄,結合北大西洋的氣候紀錄,揭示這次暖期的關鍵成因。團隊利用鈾釷絕對定年技術,重建南歐四十八萬至三十六萬年前的環境變化,並將這些紀錄與全球氣候資料進行比對。
研究發現,約四十二萬年前,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增加,中低緯度大西洋區域的溫度達到極值,隨後地球的傾角逐漸增加,進一步加劇夏季高溫。此現象導致海洋暖化延續數萬年,並通過海洋環流將暖水帶至高緯度地區,持續融化冰棚,最終導致地球暖期。
這項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不一定需要高濃度溫室氣體,長期的海洋暖化亦能促成冰棚崩解及海平面上升,這為理解地球氣候變化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